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一些盲目性多几分理性——对国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全华 《广东教育》2007,(10):55-57
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已蔚为风气的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国学教育将更为人们所重视。但我们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时,应少一些盲目性、多几分理性,即国学教育的目标方位应是制衡个体主体性的过度发展;在选择国学教育内容时,既要有比附以求同的文化心理(即将传统文化作现代性比附的文化心理),更要有比较以求异的文化心理(即以科学、民主、法制的时代精神观照传统文化的文化心理);在处理国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时,应对国学的伦理、道义价值作现代性诠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应重在作强度继承。  相似文献   

2.
韩丹 《大学教育》2022,(12):176-178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以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和创新国学经典的重要使命。基于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阅读与学习现状的调查,文章提出课程设置、教学渗透与校园建设的国学经典教育方式,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学经典的价值,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氛围中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时下的中小学校,国学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宣传得有声有色,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民族文化的复归,实为幸事。笔者从一介语文教师转身,专职任教国学;以中学语文教师兼同国学教师的视角认为:中小学的国学教育须警惕五种倾向。  相似文献   

4.
国学教育是以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一种教育,凡是对构建中国当代文化价值体系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思想学术内容都应当纳入国学教育之中。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密切相关,在国学教育中,大学语文独具学科优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是否应该担当和如何担当国学教育之重任已经成为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相比外语的飓风式传播,我们的国学文化则是冷清地掩映于书柜卷轴课堂板书之中。当下,我们的国学文化还处于"慢热阶段",大部分国人对于国学文化的认知还处于简单的起步阶段,这是一个亟待填补的教育缺口。建议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使之成为普及国学的重要传播媒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充分对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所奉行“德育为本”的百年老校,宁波市镇安小学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镇安特色的国学教育之路。一、建构国学教育的环境文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改造整个校园环境,从浩瀚的国学文化中甄选精粹,赋予校园丰富的国学韵味,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有国...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53):5-6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小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国学作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小学教育中,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面对国学教育,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手段,在教育中,不知道如何开展,如何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因此,针对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积极探究,并寻找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国学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79):164-16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包含国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正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明确国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国学与儒学、传统文化、经典、国子学、中国学、国粹等概念的关系,则是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要追求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在幼儿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应明确实施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在正确的国学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国学教育,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学教育正在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国学的队伍当中,促进了国学教育热。但是国学教育热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冷静思考,正确认识国学,不盲目追求,继承和发展其文化,鉴别净化与糟粕,真正发挥国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本文围绕当前国学教育热现象展开讨论,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冷静思考,正确看待国学教育热,并为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国学教育是一项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系统文化工程,其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是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血脉熏陶和文化浸润承传,从中积累和培养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激发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可见,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和能量。正是基于对国学教育及素质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北京市羊坊店第四小学(以下简称"羊坊店四小")将国学教育引入校园,与学校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4.
我校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的发挥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包括近期方案、长期方案和相关方案三大类六个子方案,从局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到全面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从成立国学研究团队到招收国学四年制本科学生,从国学师资队伍建设到国学教学质量追踪等,都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划,以期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承传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文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东教育》2005,(6):60-61
事件:目前,国学教育在深圳的学校中持续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深圳推行国学教育的中小学有近百所。一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国学教育的校本课程,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成为学生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但国学教育在深圳的开展也引来了人们不同的看法。有深圳市民表示,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几乎都不用考国学,学国学不如学英文实用。但有专家也表示,国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吸收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没有现实意义的说法,其实正体现出了一种功利的社会文化对国学教育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国学教育越来越热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国学作为大学德育教育重要的文化内涵,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自信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高校德育教育实践中,应积极发挥立德树人教育功效,注重国学教育对高校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教学环境、高校德育教育环境和高校德育教育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渗透,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要想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发扬,必不可少的要推行国学文化教育。在技师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大传统经典文化的比重,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对技师学院的国学教育情况进行描述,并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传播国学经典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加明 《高教探索》2012,(3):150-152
"国学热"的兴起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我国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的涵义和地位、国学教育的意义的认识还是正确的,对国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少数学生对国学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持排斥态度。同时我国高校国学教育存在明显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教育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本课题基于国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研究,呼唤用国学内涵塑造当代大学生精神品质,从而唤醒当代青年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意识。国学教育带给大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学问的增长,更是人格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武术这一极具中华民族风貌的文化体系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华大地上影响深远。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国学教育体系通过吸收武术文化更多的营养,国学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完善,将国学教育的发展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