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蜂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相似文献   

2.
批注阅读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读与写、想与悟相结合的高效阅读方式,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目前,语文课堂的批注阅读陷入了游离文本主旨、偏离文本重点、缺乏文本思考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内容进行批注阅读,让批注阅读回归文本主旨、回归文本重点、回归文本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批注阅读在文本对话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阅读经典到经典阅读,这是阅读教学的一贯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筛选阅读文本,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促使学生构建新的阅读认知;组织学生演绎文本内涵,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本质的提升。这样才能从阅读经典到经典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向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阅读的大阅读(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和作文是高考分值较大的两个板块。近年来,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文本多样化,题型丰富化,阅读个性化,考核综合化,思维探究化。除作文外,非课改卷中三大板块基本平分秋色;课改卷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赋分越来越小,而大阅读赋分在不断增加。选材上,重文学、重文化、重经典的特点越来越突出。由于训练不得法,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马骧  唐小童 《考试周刊》2009,(19):20-21
词源学知识对于阅读的积极作用是理论界所公认的。而经典文本中的生僻古词是学生阅读的很大障碍。本文以莎士比亚的某些作品为例,说明如何利用词源学知识准确地理解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时代,中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丰富,虽然阅读面宽了,阅读的东西多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这就牵涉到阅读的有效性问题了,就有效阅读这个课题,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  相似文献   

7.
正"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它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新的名词背后有新的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前提。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源自生活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  相似文献   

8.
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从文本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要紧扣文本,营造审美氛围,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和广度;第二,充分感知文本,与文本尽情对话,挖掘学生阅读的共鸣性和深刻性;第三,潜心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第四,品味文本的"美",感受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0.
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李惠娟 《文教资料》2009,(27):59-61
经典文本对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现在轻松、娱乐的媒体环境下,学生对于经典文本已相对疏离.因此教师要改进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经典文本;创设阅读活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分享智慧、收获阅读与交流的快乐.本文作者试从教学实践层面探索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品味语言、运用语言,通过阅读对话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以浓厚而富有阅读色彩的语境里,解读文本语言内涵,迁移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文章剖析如何圆融阅读策略,深化学生进行文本研读,建构和完善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要展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就要对统编语文教材的文本进行梳理、思考与探究。一般来说,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等都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这类文本具有交际性、情境性、对象性和明晰性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文本的内涵,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语文课堂应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感悟文本,重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语文课堂仍然存在重读轻写的现象,阅读的功能被窄化,写的功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中文教育中首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因为经典文本的阅读不仅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摇篮,而且可能成为孕育、揭示规律的母体。  相似文献   

16.
方彬 《江苏教育》2013,(21):24-26
经典名著与学科文本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联系的关系。只要达到融合的境界,学生就能以"文本"为本延展更多的阅读实践,丰富自己阅读经典的体验。《西游记》走进教材,走近学生。实践中,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挖掘出经典的魅力、文本的潜力,开展了丰富的阅读活动,进行"小西游"多元主体视域下的经典阅读实践,最终彰显"西游"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语言能力中重要的一项。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本是基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理念编写的,它所提供的阅读量较少,对于阅读策略的指导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教师会在课内、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些教材文本以外的阅读材料,内容包括对话、短文、绘本、故事、海  相似文献   

19.
丁瑞 《语文天地》2015,(4):72-73
语文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多维解读文本,既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知、感悟、鉴赏、体味文本的多元美学特质,又能够引导学生在求变、求异、求新的文本鉴赏过程中激发阅读文本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鉴赏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一、科学性阅读1.教师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教师是学生多维阅读文本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启发并授予学生多维阅读、多维鉴赏文本的方法与技能。而要达成目标,教师必须完全摒  相似文献   

20.
读者对作品接受是在文本基础上的能动的创造,包括对已言文本和未言文本的创造。读者在能动的阅读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为作家的共写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