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游戏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空间。随着人文地理研究的社会转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教育研究需要对空间概念有新的解读:教育空间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社会文化空间。对2002-2016年88篇儿童游戏空间研究硕博论文的分析发现,目前,儿童游戏空间的教育学研究欠缺,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儿童游戏空间的"自然地理性",忽视了儿童游戏空间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忽视了空间的教育生产性。儿童游戏空间的研究应重视空间的教育生产性和文化性,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是教育研究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逐渐掀起"空间转向"研究思潮。瑶族"送鬼"仪式中体现的空间观念及其建构表明,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空间转向"为仪式及空间本身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范式,促进仪式研究从仪式本体研究、功能论和象征论等传统理论模式向人类身体、空间感知和建构理论解释的转变,更加注重仪式与人类自身及其认知、知识体系的关系。这一转向对于南方山地民族来说,具有更加独特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个体成长的"场域"。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关系的社会,空间具有生产性。游戏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不仅具有教育性和社会性,而且具有自然和人文多重属性。儿童游戏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也不仅仅是与儿童相分离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研究空间转向的趋势下,应加强教育空间的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一向忽视对空间的研究,对空间概念尚无明确的、合理的解释,因此要么不用空间概念,要么随意使用。已有关于儿童游戏空间研究的文献,对空间的解释依然是传统地理学主客二分的"物理空间"概念,忽视空间作为"关系社会"的研究,并且缺少"教育空间"研究。因此,儿童游戏空间作为教育空间,其研究应借鉴空间生产理论,给予"教育空间"观照。本研究基于社会空间和教育空间的理论探讨,尝试从学理上分析儿童游戏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关系,儿童与游戏空间的关系,儿童游戏与游戏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接着梳理儿童游戏空间的类型,最后以儿童幽默游戏空间分析来观照儿童游戏空间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人类空间观念的转变,大致经历了四次革命:古代朴素的空间观念;近代几何学空间;现代一般空间;网络虚拟空间。西方现当代学界的空间理论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90年代前的一般现代空间理论和20世纪90年代后的网络空间理论这两个不同的阶段,折射了西方空间理论研究的现状及转向,对我们认识传统空间和文学空间有极大的启示意义。虚拟空间与文学空间一样本质上仍属于人创造的第二性的精神、心理意识现象,二者之间表现为一种互动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援受教师合作是“组团式”教育援藏政策能否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与根本保障,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已暴露出援受教师合作不足的突出问题。当合作给本地教师带来教育空间重构的危机感,亟须以研究的“空间转向”破题。根据空间生产理论对本地教师教育空间重构的困境分析后发现:教育空间布局重构忽视了本地教师的空间属性;教育空间秩序重构冲蚀了本地教师的空间权利;教育空间区隔引发了本地教师复杂的空间体验。因此,树立以西藏自治区教育空间属性为本的空间实践形态,建构多重主体良性互动的空间权利秩序,营造优化评价制度增进合作动力的共益空间体验,将促进援受教师合作,进而为提升政策执行成效,构建具有本土意义的西藏自治区教育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6.
赵萱 《教育导刊》2011,(8):12-14
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为教育叙事空间化研究提供契机,更是为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提供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空间观念"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国内对空间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空间观念的内涵、空间观念的教育价值和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明晰空间观念的内涵,界定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加强初中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研究,开展实证性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空间是承载教育生活的现实基础,教育叙事是展现教育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指将教育故事的书写建立在空间面向的基础上,将教育叙事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关系性的、动态的存在。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教育叙事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深描教育“现场”,凸显教育真实在社会画面中的“景深”,对人进行立体认知。因此,需要从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观察角度、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理解向度和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表述维度促成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哲学美学领域的“空间转向”更新重塑了原有的时空观念,本文从空间诗学的角度研究和阐释戏剧的诗性空间。戏剧的诗性空间重构时空、超越有限,它融合各类艺术和舞台构作的形式,并通过舞台意象力求呈现事物的本真和意义。诗性空间凝固了流动的时光、动态的历史、激变的人生,它包含着形而上的哲理意蕴、宇宙人生的感悟、超越和解脱的精神性体验。今天,一切与造型有关的艺术,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构成相对于传统的空间意识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如何通过艺术创构一个“诗性空间”,成为诗学现象学的重要命题。同时,诗性空间还承载着精神性的内涵以及历史文化内涵。从中国美学的角度研究戏剧的诗性空间,对中国戏剧艺术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基本均衡转向优质均衡是现阶段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导向,也是在区域教育中有效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区域空间要素与义务教育成效正向关联,区域空间集散对教育资源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区域空间差异使教育生态优化具有实施可能。但在义务教育生态发展过程中引发了教育生态空间结构性不均衡、空间资源要素利用率不高和空间生态循环持续性不够强等问题。实践来看,打造良好的区域空间生态是提升义务教育区域质效的可行路径:要从个体生态到群落生态,打造义务教育生态链;从割裂合作到协同治理,提高教育组织系统性;从要素富集到空间平衡,尊重教育发展竞争性;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提高义务教育平衡性。  相似文献   

11.
"空间转向"已成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理论研究的共同趋势。空间意识与空间话语的缺失,是国际关系学不可忽视的理论疏漏。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成为一项兼具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研究议程。这一研究可分为两个层面的议题:一是从哲学层面对"空间"进行重新审视,奠定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在"社会学转向"的基础上,对国际空间进行社会结构研究和社会过程研究,以构建国际关系学空间理论的内容框架。实现国际关系理论"空间转向"有两条可行研究路径:一是推动反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二是通过建构主义与地缘政治学的融合,构建地缘政治的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经典的灵光、现代性的转向和后现代性的分解三个阶段之后.西方社会学对于空间社会性内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空间的浮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学校的全新视角。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空间,可以全面揭示学校所蕴育的社会性内涵.同时也为超越已有的教育社会学中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分野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空间是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也是国际城市更新、城市转型的重要路径。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主要议题与实践过程可从城市空间的相关概念、研究范式与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剖析。伴随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具有前所未有的地位,文化空间概念主要来源于海德格尔、列斐伏尔和布迪厄的相关理论。城市文化空间具有集聚性、高度融合性和复杂性,也出现了虚拟化趋势。文化空间的主要研究范式,包括空间实证主义、行为主义与人文主义、结构主义等。借鉴相关城市文化空间研究及其实践,构建中国式城市文化空间理论与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当下城市文化空间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关注不仅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问题,还包括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心理问题。提供一些供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场地,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及共情能力,纪念性空间成为最佳选择。本文从提供记忆的场所、营造场所精神、增强记忆认同方面指出纪念性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从丰富叙事内容、注重叙事转向、注重功能转向、注重空间转向、注重价值转向方面分析优化纪念性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纪念性空间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晴 《中学生英语》2022,(3):105-112
当代西方学术领域的“空间转向”满盈哲学意蕴的嬗变,空间的概念历经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流变,业已成为社会关系的产物和文化建构的能动要素。文学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与空间理论的紧密联系。文学空间批评方兴未艾,但将空间理论与翻译批评互构融合的研究尚属凤毛麟角。文学、翻译与空间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建构空间视域下文学翻译批评提供多元形态的理据,文学翻译空间批评置翻译文本于知识权利社会关系的空间理论批评中,将空间化思维整合进翻译研究,使空间观念在翻译理论上延展拓殖,生发文学翻译研究面对新问题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数字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导致了学校公共空间呈现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并存的形态。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公共空间,需要重新审视数字空间中的学校边界、课程及人。“互联网+学校”拓宽了学校公共空间,也凸显了学校的关系性。师生关系永远是学校的核心关系。在数字空间中划定学校边界的依据是教育目标,划定人是教师;随着人工智能的高度发达,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已由技术问题转向伦理问题;目前急需整体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能力;目前数字课程建设重点已从关注资源转向关注人。  相似文献   

17.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内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存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人地之间、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进行各项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在地理空间知识学习和空间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效的思维系统,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布及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够建构学生地理空间意识,有助于学生透彻认识人地空间关系和形成正确的生存观,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  相似文献   

18.
教学空间不仅是包含教学器具、教室建筑等的自然性空间,也是关涉师生交往、角色定位等人与人间关系的社会性空间。福柯的空间理论是从空间和政治权力关系以及政治统治策略出发对空间生产机制进行的微观层面研究,为理解和看待教学空间如何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性视角。面对从传统教学空间到线上教学空间的转变,教师由于沿用原有的权力控制模式遭到了学生行为变量无法得到有效观察、学生学习效果无法得到及时评估以及课堂教学规范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等教学方面的挑战。据此,提出从观察“行为”转向观察“认知”、从进行“终结性评价”转向进行“表现性评价”、从构建“教”的规范转向“学”的规范三条路径以实现线上教学空间中权力的运作和控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几何图形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几何图形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上的特点以及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基本特征、过程,并提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几何教学策略,强调了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空间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具备空间观念,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物体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发展想象能力、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也符合陶行知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学观念,所以,空间观念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