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迅雷 《生活教育》2012,(21):17-17
今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的头条刊出了一位名叫林爻的家长的自述,说的是:开学一月摧垮了他坚持6年的教育观;他发出了一个家长心中的天问: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其实,类似的问号早已从许多家长的心中复印而出。是啊,我今天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明天,你们将还给我一个  相似文献   

2.
一、巧用家庭的力量促孩子读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把每一位家长提到了教育教学的最高位置上。而当前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已是每位尽责家长的共识。针对孩子刚迈入学校大门,手足无措的家长最需要得到  相似文献   

3.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基于这一理论,钟楼实验中学物理教研组着手以《物理实验结构重组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身体哪一部分最重要,您可能会说是心脏。那么比心脏更重要的呢,我们说是心灵。作为家长我们在关心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灵……”这是宣师一附小家长、学校请《知心姐姐》杂志“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的戴燕华老师为家长进行专题讲座——关注孩了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7月25日《珠江晚报》报道,打打球、吃吃饭就能搞掂学生?我市中小学生防范意识有待加强。晚报上《绑架杀害高中生案告破》引起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一位中学生家长非常忧心:"我们的孩子在坏人面前没有任何免疫力,学校防范意识教育也欠缺,这些孩子以后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6.
李芳 《教育探索》2001,(4):31-32
一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倍加关心和爱护,这使得家庭教育在理念上有了保障,但同时也容易走进以下误区:(一)重智轻德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成绩常常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一些家长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找好学校,找好班级;有的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从牙缝里也要省出些钱给孩子买钢琴或让孩子学绘画。家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  相似文献   

7.
学生减负,给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正如一教育权威人士所说,“我们要做的,是要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放假不只是让孩子休息,也是给他们一个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家长也是"上帝"——英国学校为家长服务的几点做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9月,我们宝安区教育局首批研修班赴英进行三个月的教育考察。当我们第一次走进英国教室得知那位在全神贯注地坐在两名学习困难学生的中间像学生一样在听课的妇女竟是一位家长,正在做学校称之为“助手”(helper)的工作以后,就对家长同学校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后和校长、老师的攀谈中,我们得知:在学校中家长做老师的“助手”来协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这在英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因为家长把学校和老师看做是通过教育孩子来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上帝”,所以都愿意为学校尽其所能。那么学校又是如何定位家长在学校工…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道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作用。孩子入学后,许多父母便逐渐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视角放在了学校教育一头,评论教育孩子的成败问题,往往只关注学校的教育责任。殊不知,家庭教育始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笔者要说“家长是孩子常年不下课的全任老师!”  相似文献   

10.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一书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一经出版便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哈佛刘亦婷”成了众多家长教育子女的希望,教育界针对“刘亦婷现象”进行了热烈讨论。之后,《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出版,作者萧愚为自由撰稿人,他认为如果中国的家长看了刘亦婷的故事,就去学习模仿,是不适合的。现在很多教育专家、学校老师都受到影响,是很危险的。“刘亦婷培养模式”甚至已经成了害人不浅的“教育模板”。我们认为,把《哈佛女孩刘亦婷》作为一种借鉴未尝不可,但若只把一本书作为一个教育范本就注定要误人子弟。把各有特性的孩子按照同一种“成功教育模式”来操作,结果只会造成众多不是这个型号的孩子成人后连续不断的心理疾病。因此,本刊特别刊登《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的前言,相信作者萧愚中肯的言词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姜企华 《上海教育》2016,(Z1):98-99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而两者却常常互相指责:家长抨击学校教育制度的不科学,老师没有奉献精神;学校批评家长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不到位。其根本原因是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使命窄化为"让每一个学生考得好成绩",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主体性、潜在性。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孩子乐观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是家庭教育指导回归本源的关键之处,也是当代教育赋予学校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双主协调,全效教学”是我们学校2009年8月推广实验的一个教研课题。在今天看来,这个课题中的一些提法已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物了。但我们在这时候重新提出来,还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湛师附中虽然一直走在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也涌现出一批教育教学改革名家,但是,学校还有一部分老师依然抱着观望状态,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学校整体教研工作也遇到了一个瓶颈。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下促成这一课题立项,目的就是让所有的教师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这个“教师”就理所应当地把主要的教育责任让渡给了学校,更多的时候家长只是一学期参加一次家长会,看看学生的成绩单,然后说上几句鼓励或是威胁的话。其实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远不应止于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成为教师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4.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宣传作为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阳泉市实验幼儿园以"家园共同学习贯彻《指南》"为抓手,教师不仅学习《指南》、落实《指南》,而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领家长理解《指南》、贯彻《指南》,家园共同把《指南》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实际行动。一、家园手牵手,学习解读《指南》  相似文献   

15.
李亚敏 《甘肃教育》2011,(18):14-15
据新华社报道,武汉一位妈妈近日在家长100论坛上发帖《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激烈控诉“变态的教育”,引来广大网友关注,众多家长纷纷“晒”起自己的经历。“变态娘”以及众多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许多误区和弊病,造成学校累、家长累、孩子更累,应切实为孩子“减负”,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6.
李建波 《师道》2008,(3):24-24
学生之所以有如此表现,在笔者看来原因在于,当下我们的教育少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即财商教育。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孩子应该一心读圣贤书,甚至把大手大脚花钱作为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时的奖励;有的学校以为理财何须教育,学生将来可以自学成才,当家自知柴米贵,在学生中开展财商教育浪费了本应用于书本学习的时间,也不一定得到家长的认可,吃力不讨好;有的家长、教师以为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有可能让孩子崇拜金钱,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伴随着新千年的钟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进入了崭新的21世纪。音乐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正以她日益崭新的面貌,确立了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然而,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体美报》2000.2.28)。这一沉重的调查数据不能不令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惊与汗颜。它警示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音乐教育已势在必行,迫在眉捷。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不愿做的事。应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  相似文献   

18.
从齐涛厅长阐述的“素质教育九大关系”和张志勇副厅长发言中的“三个全面”(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我们读出了山东教育未来发展的希望,读出了教育要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私塾”这个话题,近阶段在有关媒体上时有披露,有的家长不让孩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退学到标榜“国学经典”的特色学堂学习或安排孩子在家学习。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健康成长完善人格在21世纪,个体的发展会越来越成为教育的目的,它会作为衡量教育和衡量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准。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整个世界越来越把人的健康、人格的完善、人的素质提高看成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课堂教育应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给孩子留下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这样就会呈现出生命发展的自主色彩,成为有独特思维的个体,如我在教《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时,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