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井》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部影片。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对人精神的摧残,表现了山民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和山民的人际关系。同时引导观众对历史进行反思,体会当代农村青年为了美好明天而敢于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电影《老井》是反映太行山农民真实生活、旨在讴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部佳作,其主题忠实体现了人民辛劳生活,面对贫瘠干旱的生存环境从内心深处爆发出的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影片不仅深刻揭露并批判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对人的精神摧残,而且孕育着村民面对万般艰难的吃水苦境表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勇于殉难的高贵品质。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希冀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者应当引导大学生时刻谨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必须立足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逐渐营造出浓郁优秀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的独特艺术.它与其它前辈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继承、借鉴关系,尤其与文学中的小说有着不了的情缘.<巴黎圣母院>是雏克多·雨果的力作,试图通过它的两个电影改编版本之间比较,来探讨经典改编的是与非及电影改编的忠实与否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影《白鹿原》游走于雅俗之间,改造了原作的叙事主线,使其叙事含混、破碎;试图以轻盈的画面表述复杂故事,定位不甚清晰;以影像奇观取代厚重思想,原作的精神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5.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6.
老井     
一小时候,村西头是一片池塘。池塘东上沿,两块旧得发白的破门板掩着一个狭窄的小院,那就是我的家。从家门口往南走十多米,便是东西大街。从大街向东走过两户人家,再朝南一  相似文献   

7.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该书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艺术境界博大精深,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小说在内容方面一般不受篇幅限制,电影则必须服从时间性的要求。论述了笔者拟从材料的取舍、人物形象塑造、影片色彩运用,以及故事情节方面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些基本想法。其中主要是对内容的删节,因为在区区一部影片中是不可能完全展示该小说的完整形象的。所以,谈及改编,肯定要有所取舍,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8.
章杏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50-152,156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卢忱  郝运慧 《文教资料》2014,(24):48-49
本文在回溯中国莎士比亚电影改编历史的同时,以《夜宴》为例,从人物刻画、叙事转换和画面呈现三个方面揭示近年来国内影视改编出现的“奇观化”倾向,并进一步提出中式元素的堆砌及功夫表演的路数是行不通的,中国电影重要的是具有差异性的、深层次的、能与当下建立起联系的创作角度。  相似文献   

10.
郑义的小说《老井》本以彰显破旧立新的时代气象而示人,但它不经意间却透露出特定年代的历史信息,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偏远乡村的焦虑氛围,这种焦虑不仅仅表征了人物的精神状态,更具象化为叙事线索,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这种乡土的焦虑氛围透露出20世纪80年代文学乡土与现实乡土之间的互涉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有着丰富的“和”文化资源。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与善仁,言善信”、“道法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所体现的理论价值就是“身和”、“人和”、“天和”、“均和”。  相似文献   

12.
对维吾尔伊斯兰文学史上著名代表作家亚萨维的著作《警言集》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宗教源泉、题材内容、维吾尔古代文学传统及历史贡献,并对亚萨维及其《警言集》对中国维吾尔文学,维吾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思潮的深远影响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出发,对作家老舍的启蒙立场和姿态话语进行考察,并结合其作品,着重从老舍对文学革命的反思、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妇女生存境遇的关注等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与《老子》书问题是学术界的一大公案。本文试图对民国时期老子研究情况作一简单概述。民国时期 ,学者们加强了对《老子》版本的校勘和考订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 ,在“古史辨”学派的推动下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老子年代问题大讨论。在老子思想比较研究和新理论阐述方面 ,学者们也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境外的壮侗语族语言之一,老挝语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并有部分成果面世。在梳理了国内老挝语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今后老挝语研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各版本《韵镜》于外转第三十九开上声琰韵三等溪母位置列有"(平页)"或"頇"字。然"琰"韵为收-m尾的韵,"(平页)"从"平"声,"頇"从"干"声,并与"琰"韵收-m尾不协。前辈学者对此一现象已经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今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一现象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因此 ,在老舍的作品里 ,日益深入的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乃至题旨鲜明的“反侵略”叙事中常常伴随着一种不断深化的文化反思 ,表达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思。如《骆驼祥子》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的反思 ,《四世同堂》在“亡城”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老舍的小说从内容上看 ,无论是“文明批判”还是“文化反思” ,都同时显示出一种现代意识 ,如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女权意识等。他的作品使现代与传统 ,世界性与民族性 ,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德经》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子巧妙地运用了形象思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丰富、生动的形象,使抽象的道论既通俗易懂,又深刻隽永。文章旨在探讨老子形象思维的显著特征,把握《道德经》中形象建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素质教育、文艺创作、科技创新待方面考察老子形象思维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清语老乞大》是朝鲜王朝司译院用来进行满语教学的教材.属于满文读本会话类文献。现存满文、朝鲜文合璧《清语老乞大》共有四种版本,分别藏于日本驹泽大学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法国巴黎东洋语学校图书馆和大连图书馆;另有台湾文史哲出版社重抄出版满汉合璧《清语老乞大》。研究发现,满朝合璧《清语老乞大》的正文内容、版心及装帧方式基本相同,版框大小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老子假说     
老子是第一个在中国创立哲学这门学科的人,《老子》是中国第一部纯学术专著性的哲学著作。本文对历来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种种质疑和歧见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