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说新语》再现了魏晋风度。谢安是《世说新语》重点记述的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谢安的形象来领略魏晋名士风范,并对谢安的隐居与出仕行为所反映出的魏晋士人心态作了初探。  相似文献   

2.
陈晓容 《教学随笔》2016,(3):144-145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奇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里面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当时很多名士的风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这一千多则的故事里,穿插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那就是儿童。魏晋时期的孩童有着其他时代所没有的特征,少了天真烂漫,多了聪慧沉稳以及在伦理德行方面超过成人的修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魏晋孩童所具有的这一系列特征应该是这个时代的烙印。研究孩童的特征,追溯其教育根源,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世说新语》的相关篇章,着力分析魏晋孩童的多种特质,再结合当时的教育体制探讨其原因,从中深刻领会魏晋时期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奇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里面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当时很多名士的风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这一千多则的故事里,穿插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那就是儿童。魏晋时期的孩童有着其他时代所没有的特征,少了天真烂漫,多了聪慧沉稳以及在伦理德行方面超过成人的修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魏晋孩童所具有的这一系列特征应该是这个时代的烙印。研究孩童的特征,追溯其教育根源,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世说新语》的相关篇章,着力分析魏晋孩童的多种特质,再结合当时的教育体制探讨其原因,从中深刻领会魏晋时期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4.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分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载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事,主要是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故事。《世说新语》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其原因除了《世说新语》记述的人物本身与众不同的言行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书中记述了处于血雨腥风变幻不定的时代的士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现实的超脱,  相似文献   

5.
黄伦峰 《现代语文》2010,(4):149-150
《西厢记》故事本于《莺莺传》无可非议,但其结局的设置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贾韩故事"的影响。它借鉴了包括《世说新语》"贾韩故事"在内的故事,将《世说新语》的品藻形式、《莺莺传》的传奇形式、董《西厢》的说唱形式,改编成真正的戏曲。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中的许多篇章,特别是《伤逝》篇记载了许多魏晋士人尚情的感人故事。汉末魏晋六朝是玄学产生和兴盛的时期,玄学的兴起是否对魏晋士人情感的觉醒有直接的联系和影响呢,笔者在本文中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时空》2014,(3):8-9
【鉴赏引路】 《世说新语》是一部有趣的古书。宋朝的刘义庆爱好文学,带领一批文人编写了这部书。全书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期的一千多则有趣的小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杨氏之子》就选自这本书。  相似文献   

8.
刘真福 《阅读与鉴赏》2007,(2):80-80,76
说到《咏雪》,不得不提及《世说新语》一书。《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名士文人的言行风貌。全书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总共一千多则。每则字数多少不一,有的百十字,有的三言两语,显出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点。此书语言精炼,许多故事生动有趣。《咏雪》便是其中一篇有趣的故事,全文仅七十一字,词寡而意丰,留给读者深远的探究空间。下面选取三个问题作番揣摩、品赏。一、为什么此文在《世说新语》中归于“言语”类?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了“言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按内容和写…  相似文献   

9.
来稿摘登     
《周处》的主题梁瑞郴《周处》是《世说新语》中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一则故事,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这篇作品是记述了周处少年时勇于改过自新,为民除害的故事。事实上,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作者借周处的故事来标榜名教,为圣人立言,作品最后写周处“终为忠臣孝子”,就是作者毫不讳饰的自供。  相似文献   

10.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世说新语》保存了许多关于时代风貌的资料,宗白华据此将此期称为"世说新语时代"。《世说新语》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书中记载的众多人物中,一群独树一帜的女性以其嘉言懿行,成为中国女性形象长廊中的一道绚丽风景。  相似文献   

11.
姚莹 《文教资料》2013,(32):24-26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至刘宋初期众多名士的异闻轶事、言谈举止、容貌风度、文坛风尚。如实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度”,一般被认为是集中反映道家思想的一部著作。然而,事实上,即使是书中最放浪不羁的名士,也明显受到儒家思想和儒学经典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上具体分析《世说新语》对《论语》的继承,并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16,(4):44
<正>《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出版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名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概括它的艺术特色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  相似文献   

13.
作为表现魏晋生活的样态专书,《世说新语》以其玄远冷峻、高简瑰奇的笔法,精致凝练、生动隽永的语言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魏晋风流。士人们或以纵情山水,或以缠绵酒樽,或以沉迷清谈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超然脱俗的魏晋风神为内核,共同构筑起一个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极富于智慧、极浓于深情的时代。本文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生活事件的描写进行归类,总结出魏晋名流在气质、情感、行为上的相通之处,进而探析《世说新语》中魏晋风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舍生取义     
<正>(根据《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改编)《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文人们编写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广泛反映了魏晋时期所谓的名士风流及士族阶层清谈放诞的风气,对后世笔记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宁以我身代  相似文献   

15.
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度的故事集.1000多则丰满鲜活的故事,刻画出众多魏晋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士族大夫,还是垂髻幼子,都个性十足,彰显出强烈的人文价值.在其中可看到魏晋人的觉醒,虽然这样的觉醒由于阴暗的现实而不得不以隐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隐士精神、生命意识以及自然性情是魏晋风度的灵魂,是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丁芸 《教学随笔》2022,(1):8-10
《世说新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透出魏晋名士的风骨,这从部编版教材《咏雪》一文中可见一斑.一部《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期的缩影,"名士的教科书".笔者从《咏雪》出发,立足文本,从《世说新语》中的具体文献出发,对魏晋名士们怪诞的行为方式和特立独行的乖张个性下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及其中蕴含的美学取向,做一点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徽之的故事不多,大部分归入“任诞”一门。但他的放纵任性完全不同于当时丈人的低级和庸俗。而是丈人所有的一种高雅的情致,充分展现了魏晋人潇洒飘逸的风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风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率真无拘、快意而为;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悦。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化、文学的自觉、士族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之风是《世说新语》产生的历史背景。《世说新语》是魏晋士大夫阶层思想、生活的真实全记录。但《世说新语》并非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神明,进而更鼓励人们超脱礼法及各种外在束缚,去追求人格之美与精神之美。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世说》已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传播社会信息。指导社会生活的社会新闻大全。从题材广泛,篇幅短小、趣味性强、人情味浓三个方面论述了《世说新语》所具有的社会新闻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与《大唐新语》作为两部笔记作品集,具有相当重要而深远的文学史意义。二书在记述现实事件与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同时对时代风貌及社会精神也有较为真实、丰富的反映。《大唐新语》在题目、体例等方面对《世说新语》有继承,而其写作宗旨与思想内涵较之《世说新语》则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鑫 《大学生》2020,(1):58-59
2019年11月8日晚19点,由江苏省昆剧院创作并演出的《世说新语》系列折子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拉开帷幕。这个系列折子戏改编自魏晋时期的散文经典《世说新语》,从中选取"驴鸣"、"索衣"、"开匣"、"访戴"四个较为熟知的故事加以改编演绎,将只有几十个字的原始文本扩编成了每折四十分钟的精彩故事,通过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为我们再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魏晋风度。像这样的昆曲演出,在北京大学可谓是非常频繁,北大通过昆曲演出、课程讲授、社团活动、学术研究等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昆曲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熟悉昆曲、爱上昆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