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韩愈酬赠诗的艺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韩愈诗歌的深入分析,认为韩愈的酬赠诗在艺术上的创新之处有三:一、破体为诗,无论短章还是巨制,皆从表达感情的需要出发,不受形式结构的限制。二、注重诗歌的叙事功能,通过对某些事件的叙述,表达出丰富的感情。三、语言奇险。  相似文献   

2.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交游甚广,迎来送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酬赠、祖饯诗。这类诗歌既无蕴籍、空灵的韵味,也无清秀典雅可谈,毫无含蓄可言,只是浅俗,拙实,议论说理,径露浅白,其成就不是很高,但确实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思绪,交游情谊,对朋友的劝勉,不失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3.
戴复古的酬赠诗表现出较为开阔的艺术视野,主题取向丰富,诸如慰人或自怜、刺时及参政、谈诗与论文等,广泛地反映了诗人不同生活时期的生存环境和心态变化,总体上显示出一种较强的感知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情感真挚,情致高远,情趣广泛,在中国诗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在朝诗主要写于熙宁与元祐时期。熙宁变法对苏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在朝诗以送别、酬赠为主,抒发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惆怅、愤懑和无奈之情;元祐年间,苏轼官运畅达,位高爵显,创作了大量的送别、酬赠之类的诗歌,较熙宁间诗多了几分智者的雍容平和,也有岁月不居、韶华难再的感慨,以及向往自由、思乡念旧之情。艺术上与苏轼的外任诗相比,熙宁间诗往往于豪放之中裹挟着郁勃不平之气;元祐间诗的创作风格较少犀利与压抑,而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清雅与内敛。这些在朝诗与外任诗共同记录了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心路历程,因此在苏轼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基础上,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关学理论。运用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和“空白”两个核心术语,从不同时期译者和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以及“期待视野”下译者处理“空白”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处理译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以诗文会友,用诗文寄托情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酬赠诗。它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就是酬谢之意,酬赠诗多是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与今人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除了朋友间的互相唱和之外,诗人也常常赠诗给亲友,用  相似文献   

7.
2008年高考语文题中的诗歌鉴赏,除了送别诗(词、曲)、咏物诗、羁旅诗、咏史诗、写景诗、贬谪诗等我们熟悉的材料外,今年又新增了酬赠诗、节令诗和题画诗等。这几类诗  相似文献   

8.
离别与聚合、酬赠与题壁,分开来看,不过是唐人生活和创作中习以为常的几种事件和行为,但把它们集合起来,表现得如此频繁、深切、生动,无疑当首推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进一步说,这些事件和行为并非表现在元、白在朝为官的正常生活中,而是表现于二人被贬之后的跋涉旅途和逆境生涯,这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贬谪给元、白二人提供了贬时救助、贬后送别、别后相聚、跨时空酬赠以及题壁留言、题诗互勉的机遇,使他们得以超越凡俗、日常,既获得一种生命沉沦的深刻体验,又在创作中展示出多层面的内容和情感。元、白长达十年的贬途往还为“互动”提供了新的诠释,在见证二人深挚友谊的同时,也为其诗路书写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为唐代诗史树立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经典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