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泪珠与珍珠 琦君 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相似文献   

2.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到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相似文献   

3.
泪珠与珍珠     
我读高一时的英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到什么忧患,只是喜爱学句子本身的美。  相似文献   

4.
泪珠与珍珠     
琦君 《广西教育》2005,(1C):41-41
①我高一时念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文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语言本身的美。  相似文献   

5.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意蕴别样的散文.文章以奥尔珂德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话为线索,将一些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经营的不同层面的材料缝合在一起,诠释了"眼因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多种意蕴,从而展示出人生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林黛玉|入乡随俗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对贾母的回答,林黛玉说了真话,结果倒显得自己  相似文献   

7.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是一篇构思独特新颖的文章,初读发觉似乎有点散漫,然细读后你会发现作者的构思是丝丝相连、环环相扣。试做如下分析。全文以少女时读奥尔珂德的《小妇人》写起,以“眼泪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统领全文。它既紧扣了标题中的“泪”,又作为下文全文的“纲”,  相似文献   

8.
朱娟 《贵州教育》2007,(17):31-32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意蕴别样的散文.文章以奥尔珂德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话为线索,将一些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经营的不同层面的材料缝合在一起,诠释了"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多种意蕴,从而展示出人生纯美、至真、至善三种不同的境界.执教完这篇散文后,引发了我的几点思索.  相似文献   

9.
<正>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为师者众多,又个性不一,水平参差,故而对学生的影响悬殊。读黄玉峰老师《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时而因心有戚戚焉而欢欣,时而因缺乏勇气痛失教育良机而愧悔。读其教育理念,陈而不旧,日读日新;睹其教学所思,平而不庸,时读时嗟。书中引用了美国当代作家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的一句话:"在平庸的海洋上是不可能有优质之岛的。"这句话振聋发聩。教师队伍就是一片海洋,教师队伍平  相似文献   

10.
一“方向”有问题一位教师执教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时,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勾画出引用的诗句、名言。学生很快完成后:师:引用的诗句、名言,哪一句多次出现呢?生:“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明确:这是课文的文眼,也是感情的线索。“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眼睛需要泪水的滋润,同时泪水也是感情的外现,是理智的思考,也是生活的积淀。教师接着投影: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奥尔珂德)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谢冰心)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  相似文献   

11.
张田若先生有一句话:"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的确,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与手段的同一。阅读教学本身应该把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目的,而读又可以当作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客体材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蓝色     
有人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可实际上,我们的心会因为经历太多而失去它原本的色彩,变得混混沌沌。每颗心都有它自己的本色——是春来江水般的碧蓝色。蓝色,是海的颜色,清澈明净。蓝色的心灵,也像海一样容纳百川。青春年华,我们最应该学会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三大"误区":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因"求速"而形成"阅读误区"。急需教师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15.
"相形见绌"是个成语,其整体意思是"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读chu,有"不够、不足"的意思。"相形见拙"不是一个固定的四字格词语形式。"拙",读zhuo,有"笨"的意思。因"绌"与"拙"字形相近,常被一些人用混,错误地将"相形见绌"写成"相形见拙"。但是,因"绌"与"拙"都是指不好的意思,都是指差距、不足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就是读,过去的私塾先生就让学生读,反复地读,是大有道理的。今天朗读这种教学方法仍然是非常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篇文章来说,首先,它是以"情"贯穿始终的:有身世孤苦的悲情,有和祖母恩深似海的亲情,又有对圣主的一片忠情,当然也有两难之情在其中。  相似文献   

17.
徐焰 《师道》2011,(6):9-10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相似文献   

18.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相似文献   

19.
吴萍 《培训与研究》2007,24(11):42-43,41
通过对马克思写于1844年5月底到8月间的《手稿》与写于1845年春的《提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思想进程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的一个涵贯始终的信念是每个"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都应赢得与他的"个体性"相称的"自由",这是马克思思想中最富生机的精神性状,它使马克思最初的思想端倪在一个确定的生长点上生发为愈益圆融的理致,也是马克思在其思域愈益拓展和其灵思之触角愈益伸向纵深时一直不曾稍改运思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回文联     
"回文联"又名"回环联",无论正读、倒读,都能表达完整顺畅的文意。种类很多,既有全部回环,又有部分回环,尤以正读与倒读同音同字的回环最为常见。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