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读过茹志娟的散文《故乡情》吗?如果读过,你一定会体会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对自己却无比亲切"的故土之情;也一定神往文中温暖的"梦里故乡"。读了下面的文章,你也许会感到奇怪,题目是《梦里故乡》,写的却是他乡的景、他乡的事、他乡的人,而且所写之事均不在"梦里",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狂飚年代"是香港作家寒山碧的代表作,包括《还乡》《逃亡》《他乡》三部长篇小说。从2001年《还乡》出版,到2013年《逃亡》和《他乡》最终完成,"狂飚年代"的创作历时12年,对作者来说,这不仅是他费时最多的作品,也是他的心血之作。2013年7月中旬,寒山碧先生(下文简称韩)回故乡文昌,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邀其与本学科部分师生座谈,并与邵宁宁教授(下文简称邵)、房福贤教授(下文简称房)、扬州大学文学院孙德喜副教授(下文简称孙)一起,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坦率、真诚的对话、交流。以下即有关座谈内容的概要。  相似文献   

3.
《辽宁教育》2012,(10):95-96,77
天地之大德曰生,让万物自由生长;社会之大德曰成,帮助每个人成就幸福人生。将天地之德升华为社会之德,帮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这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本溪市实验中学校长张喜忠,就是一个自觉承担这一职责的教育界领军人物。一、爱教育、爱学生的"虎哥"张喜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的口头禅是:"要把每一个  相似文献   

4.
古代游子漂泊异地、沦落他乡 ,在夜深人静之际 ,举头望月 ,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那种思亲眷故之感 ,他们都将自己或悲或喜之情寄托于艺术形象———月亮。针对此 ,从月亮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和人的审美移情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5.
阮籍乃"魏晋风流"之代表人物,其个性狂傲、蔑视礼法、荒放不羁,在魏晋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傲然独立。此种性格特点,对曹雪芹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曹雪芹别号"梦阮",意为向往阮籍,这种向往之情也渗入到他的作品《红楼梦》中。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批带有"阮籍式叛逆性格"的典型人物,笔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体味了曹雪芹于中所寄寓的深沉情感与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6.
吕斌 《家长》2008,(6):25-25
前几天,我在《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一书中看到一个事例:一个家庭富裕、父母都是"高干"的孩子,平时行事邋遢、行为散漫,让父母深感烦恼。一次,父亲要远赴他乡履职,临行前对他说:"你妈妈身体不好,你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以后照顾妈妈、照顾家庭的职责,就交给你了。"从此之  相似文献   

7.
赵洁 《师道》2006,(5):28-29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法散记》的一篇(见《苏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该文因其对家园之思的独特表述和极强的哲理性而为人称道。读了该文,我被吸引住了,文中有不少让我为之震撼之处,细细读来更是妙不可言。一、浑然不觉,从他乡渐入吾乡文章开篇淡然有致。作者首先描写的就是身在他乡的典型感触:经历了开始的喧闹和热情之后,生活趋于常态。“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和国王也概莫能外。”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一种亘有的思绪,引人沉思不已。大凡寂寞浸润之处,多是…  相似文献   

8.
"文似看山不喜平".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开头先写"我"小时候爬树被蜜蜂蜇了一下,心里对蜜蜂总"疙疙瘩瘩",虽经大人解释后原谅了它,但从此以后每当见到蜜蜂"总不怎样舒服",接着宕开一笔写小住从化温泉,看到荔枝林,尝到荔枝蜜,对蜜蜂动了向往爱慕之情,当参观养蜂场,进一步了解蜜蜂后,"我"对蜜蜂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感情上与蜜蜂融为一体了.  相似文献   

9.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10.
怀旧     
黑土地里种下了一种向往 白面模里揉进了一个希望 北方的太阳铺天盖地地开放 我紧紧地攘住一把阳光 编织着纤细的梦想 你在他乡还好吗? 有一首歌轻轻地唱怀旧@袁阔$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1.
"我爱小池,爱其清澈;我爱溪流,爱其长远;我向往大海,因其奔腾的涌浪。"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人生诗句。是的,李老师  相似文献   

12.
古代游子漂泊异地、沦浇他乡,在夜深人静之际,举头望月,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那种思亲眷故之感,他们都将自己或悲或喜之情寄托于艺术形象-月亮。针对此,从月亮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和人的审美移情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3.
<正>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飞鸟集》有人喜于热烈,憧憬繁华的生活;有人恋于静谧,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生活。而我,往往穿行于两种心灵之间。曾经,我爱"哗众取宠"。我总像男生,踩个篮球,桀骜不驯。老师提问时,我总爱第一个举手发言,被同学提醒也并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直到遇见了她。下课铃声响起,我不禁朝窗外望去。忽然,  相似文献   

14.
曹丕之所以能在"五言腾涌"的时代独辟七言蹊径,一是因为七言诗增大了容量,能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感情;二是曹操不喜七字句中的"兮"字,曹丕即以实词替之,使七言诗趋于规范;三是曹丕深受两汉杂言影响,在探索中创作出七言诗歌。而影响鲍照者,主要在于词汇、意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名家名诗,巧用"不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李白"不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畅饮,一醉方休,哪里还管这里是家乡还是异乡。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诗句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泰格特的《窗》通过一扇心灵之窗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冷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一个利他,一个利己;一个热情,一个冷漠。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扇心灵之窗。"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在他的眼里,"窗"的世界是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他是用心去看世界,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其突破女性题材,走上塑造男性并进而关怀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发展这一深刻主题的颠峰之作.小说以美国黑人传唱"所罗门之歌"向往"飞行"为旋律,通过小名叫"奶娃"的主人公一家三代的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不同生存方式的理解,展示出美国黑人从梦回非洲到认同白人,再到回归传统的精神探寻之路,从而为美国黑人描绘了立足美国而获得"飞行"自由的理想精神境界.托尼*莫里森超越了对美国白人的向往或仇视的传统黑人文学主题,无疑开拓了黑人文学更豁达的思维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20个字,语言平实明白,意境清冷优美,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小时候,诵读这首诗,认为"床"是我们生活中睡觉用的床。现在教学《静夜思》,仔细研读教材,觉得"床"作  相似文献   

19.
翻阅以往参考书对于《故都的秋》一文的解析,多将其主旨定为了"悲秋"。但我通过反复阅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细腻的文笔下认为他其实更想要表达的是对北平"秋"之偏爱。我认为本篇课文,很好的诠释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诗句。文章看似像一篇悲秋之作,实则是一篇喜秋之作,非悲却喜。本文分别从他笔下北平独特的"秋"味、惬意的"秋"意、奇特的"秋"景三处,看出他心中对北国的秋的"偏爱",以及笔者从文章中获得了乐观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家乡的美迹     
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而我更喜欢繁华背后的静谧。爱游园不爱网络,喜自然不喜喧嚣……记忆中到中山公园打打羽毛球,看看小说,呼吸呼吸带有馨香味儿的空气最是惬意的了。(1)一、春之樱季节在中山公园里的变化是令人陶醉的。春天,万物复苏,细雨绵绵。春天带来的温暖使冻结的小河重新流淌;使小草冲破泥土,长出嫩芽;公园里的桃花、樱花也相继绽开。春风轻轻一吹,美丽的花瓣静静地随风落下,给人们留下了一条"花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