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30%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再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要报复,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到底为什么会走进这样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上,当时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现在搞心理教育不要用"贼喊捉贼"的方法进行,许多老师和家长正在不断地给学生制造心理问题,而反过头来,还是这些家长和老师又来研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我希望抓心理教育首先从成年人抓起,要先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素质,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陶西平这些话说到了心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心理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听到的多是由于教师心理素质差,而给学生造成的心理疾患、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用我们健康的心理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这比什么教育都重要.  相似文献   

3.
宫尚琴 《辅导员》2010,(14):42-42
每当接手一个新班时,快速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由于忙碌,我们老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而这些不被我们老师记住名字的学生,他们的心里就会生发出一丝丝的失望,一丝丝的不快,甚至是一丝丝的抵触心理……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小插曲,我们老师跟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地拉开了……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很多的人把每次考试的分数和名次看的很重.甚至认为考得好就是成功,反之则为失败。这需要我们老师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让学生看到更多的成功。转变学生对成功的认识,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很好的利用班会课和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更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的成功教育之中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我们许多老师的潜意识里仍残留着一个“固执”的观念:认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把“错误”当成学生学习的“可恶敌人”。甚至有些老师因学生数学作业做错了,还罚抄作业5遍、10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错了而遭斥责的现象不绝于耳。这种不允许学生犯错的观念与做法,会导致学生对错误极力回避的心态,会扼杀学生好奇、求知的天性,也会使他们形成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害怕困难的不良学习品质,甚至会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6.
每年考试的季节,学校、家庭就会成为无形的战场,弥漫着硝烟。学生、老师、家长都揪着心,等待考试给孰优孰劣下一个定论。考试焦虑就是在这样的应试情境下激发的一种情绪障碍。调查显示,考试压力已经成为青少年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到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心理学的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些许力所能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心理教育,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位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辛辛苦苦为学生付出三年的工夫之后,最后真正能够记住老师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记恨老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曾经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有的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在职业中学工作的老师,由于学生在初中时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更深一层.人都是有喜、怒、哀、乐的.而情绪对人的影响会很大,甚至对个人的智力发展、人的理智和正常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  相似文献   

10.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而且要抓住他们的心理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凡是研究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们的心理状态、不是本能的,而是由于家庭、社会、老师和亲友影响形成的。在不同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它不单纯由年龄决定,有的早熟,有的晚成,都由于处境的不同。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于同年级甚至同年龄的学生,不能看成一个样子,既要掌握学生的共性也要掌握其个性,分别进行教育,做到“知心善教”才能收效。  相似文献   

11.
一个学生从初中生转换为高中生是其人生一个质的跨越,往往因为身体的成熟与心理行为的不成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使许多学生、家长和老师感到苦恼甚至困惑。本文作者从事高一新生教育多年,根据实践,试图从中分析其因果,找出引导教育的良策,以便使学生们的转换周期缩短,并能顺利、健康地完成这一质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陆木森 《考试周刊》2009,(26):51-52
在长期的中学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比率不容乐观。近几年来,学生早恋、厌学、泡网吧、逃学、与老师“顶牛”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甚至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如果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预防、疏导或治疗,势必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然而,对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许多中学仍不够重视,甚至还是一块盲区。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我们认识一致、对症下药、靠船下篙,采取了四项扎实有效的对策,以使学生的心理得以疏导,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是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命影响,首先要有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基础。"让学生走进老师的世界",我们通过开设心理校本课程的尝试,给师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模式。该模式建立了师生对话机制,培养了学生的移情能力,也为学生自主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打造了和谐健康的心理平台。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期伊始,要把一个一盘散沙的学生群体,打造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校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共同努力。而处于各方联系中枢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班集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打造优秀班集体奠定坚实的人际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任玉华 《成才之路》2012,(17):59-59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健康的身体需求也不断提高。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从增进学生的健康这一目标出发,我们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又能通过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呢?这就要激发和保持好学生的运动兴趣。正所谓:兴趣才是最优秀的老师。无论我们大人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去喜欢。喜欢,才愿意学、愿意玩、愿意练,也才  相似文献   

16.
徐金龙 《中学教育》2002,(12):41-43
紧张的学习、升学的压力、父母过高的期盼、曲折的经历、老师不恰当的批评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惑和苦恼。学生心理疾病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社会负面影响 ,现在的初中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碍 ,产生封闭或半封闭的心理 ,或疑惑 ,或迷惘 ,或冷漠 ,有的学生不与同学交流 ,不与教师交流 ,甚至不与家长交流 ,却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 ,无话不谈 ,使老师很难摸准学生的心理 ,教育和管理上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这道出我们教师只有悄然走进学…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人数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大学生因严重的心理偏差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这类有着严重心理偏差的大学生我们将之归纳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一类。这类群体如不及时关注,将对学生发展、学校、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与危害。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关心有心理偏差的这一类大学生群体,对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小学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常有一些学生情绪反常,出现厌学、辍学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还有些本来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突然成绩直线下降。也有一些比较老实的学生和同学闹起意见,和老师、家长闹别扭。这些异常现象的出现,除了受周围社会影响外,主要与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有关。因此,我们要分析学生的心理,掌握其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升初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型期。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与主观条件的不适应,使得他们对中学生活产生焦虑、无所适从,甚至厌烦,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防患于未然,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班主任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正>进入高年级,有的学生利用周末打着去同学家玩的幌子到黑网吧,甚至夜不归宿。我们班小金(化名)最严重,为了上网,可以骗父母、骗老师,可以不上学。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有众多的学生加入上网的行列,并且年龄趋于低龄化?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预防和引导?本文就小学生上网心理作一个粗浅的探析。一、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随大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