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雪》是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柳宗元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描写雪景,此为整幅画的背景。后两句刻画了一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此为整幅画的主体。诗人柳宗元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表现了诗人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 《江雪》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江雪》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描写雪景,后两句刻画渔翁,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陈阿珍 《考试周刊》2013,(20):49-50
<正>【教材简析】《江雪》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写。古诗描绘了一幅大雪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凉、孤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  相似文献   

4.
《江雪》后两句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的小朋友可能要问:这个‘蓑笠翁'怎么在钓雪呀?恐怕再傻的人也不会冒着严寒到江面上来钓雪。那他在干什么呢?当然是在钓鱼呀!这两句诗的本来意思是: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独自顶风冒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可是诗中却把鱼字给省略掉了,又采用倒置法,把老人钓鱼的环境寒江雪放在了诗末。诗人柳宗元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5.
留白本是一种高明的绘画技法,可以让欣赏者将自己的情感糅入画卷,独自悠游于画面所赋予的氛围中联想、生发……例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见一叶小舟、一个钓翁,尽管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产生了恰是未曾着墨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盆景     
父亲的山水盆景取意唐诗名句为多。“寒江独钓”便是一例。那真是柳宗元《江雪》一诗的写照。所用山石都是淡白色的,因而便有了空山风雪的静峭。独钓的老翁呢?自然是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了。实在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微妙。  相似文献   

7.
参考资料上把《江雪》(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29课)第四句“独钓寒江雪”解释为“冒着风雪在江面上垂钓”。并把该句定为倒装句。对此,提出几点异议:(一)诗的一开始,作者便着力渲染氛围:写山(许多的山上都看不到一只鸟),写径(许多的  相似文献   

8.
许光英 《学子》2013,(6):149
"留白"是中国绘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的表现出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的手法。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见一叶扁舟、一个钓翁,整幅画面中没有一丝水,但是却给人"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奇妙感觉,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往往能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旧体诗中的独语句(以下简称独语句诗)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的欣赏者和研究者。不过,对它的赏析和研究,大都是就句论句、随句评点,缺乏理论的探讨和系统的分析。本文力图打破这种赏析和研究的旧模式,建构一个新的框架,把独语句诗看成是作为非形态语言的汉语的一种积极反映,从语法、逻辑、心理角度加以考察,揭示其结构形式、理解机制以及产生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原因。而进行考察的客观基础,又建立在独语句诗的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的抽样调查上,做到立论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国画。与其他画种相比.国画往往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空白来。“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特有的美。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水面苍茫,给人以想象的极大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一、学情分析:《江雪》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这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学生对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应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一大半的学生课前就已经会背诵,但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冬天的古诗,对诗的内容,尤其是诗人当时的写  相似文献   

12.
星星天     
一蓑一笠一渔舟——饶有趣味的联缀诗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秋江独钓图》诗很奇特有趣: 一蓑一笠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相似文献   

13.
张敏 《教师》2013,(34):105-105
中国画讲究的特点之一便是“留白”,它能使方寸之间尽显天地之宽。在网上看过一幅《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只小舟上,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俩中没有一滴水,而让人感到却是烟波浩渺,满幅皆水……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将这样的留白艺术融人幼儿园语言教学,也能起到无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江南水乡     
乍看这幅作品,读者肯定以为是一幅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尤其是画面右下角飘然而至的一叶轻舟,更能使人们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中“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它是对这幅摄影作品最好的诠释。无论在色彩构成还是在抓拍时机方面,整幅作品无疑都有很强的表现力,体现出丰富的画外音。整幅作品色彩构成突出,表现出很强的视觉美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旧体诗中,在《诗经》《楚辞》之后,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汉魏六朝时代的五言诗,唐代人称此为古诗,以别于唐代人按严格体式和韵律写的属于"近体诗"范畴的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长律。由于五绝、五律诗每句中的5个字是前两字一顿、后三字一顿的句法结构,正是与七绝、七律诗句的后5字构词顿数相同,以至与许多词的五字句顿式一致,所以五言律句的构制,就成了诗词写作合于韵律的必须具备的实践准备条件。在五言诗的写作上,五言绝句的难度更大,因为每首诗只有20个字,且要独立成章,因此必须立意集中,不枝不蔓;文字精妙,难于增减;借端托寓,蓄意深微;意到辞工,不假雕饰。由于五言绝句的体式精微,施展的天地极小,所以历来虽有名篇,却少有独擅此体的名家。  相似文献   

16.
近日到小学听课,一年轻教师上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是好诗,教师上得也不错——朗诵字正腔圆,教学过程缜密周到,最后总结:作品托景言志,艺术地概括了作者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诗人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  相似文献   

17.
和谐 《小学生导读》2022,(10):16-17
<正>“一”字,不论从汉字笔画还是从数字大小上看,都是一个简单的字。但是,“一”字又不简单,在一些诗文里,它的表现力还很强。“一”字表示数量少,但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小”“少”“早”“低”“独”等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清代诗人王士祯有一首诗,名字叫作《题秋江独钓图》,内容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相似文献   

18.
“请用两条直线、两个三角形、两个圆或椭圆组成一幅图画,并请命名。”这是北京五中数学教师马献时在给学生上选修课——开发想象力。几分钟后,学生们的作品完成,投影屏幕上显示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画面,而作品的名称更是耐人寻味:《牵手》、《自由的代价》、《独钓夕阳》马老师还展示了该门选修课前几届学生的作品。像“自由的代价”,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而“独钓夕阳”则给观赏者一个诗的意境。这些作品,显示出学生对世界深刻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前来听课的160多名中学校长赞叹不已。这堂观摩课是北京五中举行的东城区选修课研讨会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19.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20.
讲完《湖心亭看雪》,我在幻灯片上打出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朗读) 师:课文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假如时空可以穿越,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张岱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吗? 生:我觉得会的,因为两入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