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扬 《视听纵横》2009,(2):102-104
“最熟悉的陌生感。”这是一位电影导演评价电影时说的话。他说,一部好的电影、影响人的电影,都给人提供一种最熟悉的陌生感。就是在最熟悉的区域里、最熟悉的人群里,拍出一种陌生感,这就是一种新的角度、新的处理办法,领风气之先的、开创性的电影都有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2.
记者需要通过陌生感来发现新闻,尤其是老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有时甚至需要刻意去"制造"陌生感。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科学知识和理性的崇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了对认识活动严格性、确定性和精确性的顶礼膜拜,但时至今日,人们终于意识到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复杂的自然界和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模糊”的重要性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模糊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模糊思维承认两个前提:一是客观现实的复杂未知,二是这种复杂未知的可知和可循的规律性,模  相似文献   

4.
电视编导创新思维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中伟 《新闻窗》2011,(3):72-73
我国的电视创作经过广大电视工作者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当我们面临一种现象或行为并用艺术的掌握方式去展现它时,会惊奇地发现,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常说,思想决定行动,不断磨练新闻思维是捕捉新闻的基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琢磨新闻。而这种磨练、琢磨的过程,就是识别新闻、寻找新闻、提炼新闻、书写新闻的过程,这种过程被称为新闻思维。新闻思维转换成文字发出去,就是见诸报端、电视的新闻,而之前的新闻思维很重要,而且伴随全过程。根据20多年新闻采编工作实践,我把新闻思维总结为十种方式。一、逆向新闻思维。这是新闻从业者最重要的一种新闻思维,新闻工作者的思维与众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指  相似文献   

6.
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可见,创意思维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记者的采访则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了解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做如实报道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采访的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相似文献   

7.
就新闻评论选题的思维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向思维”,即顺着记者的思想或多数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看法选题立意,发表议论,帮助人们加深对新闻报道的认识。报刊上配新闻发表的大多数评论,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另一种则与之相反,称为“逆向思维”,也就是逆着记者的思想或多数人对新  相似文献   

8.
周星驰的电影少有在内地正式公映。盗版DVD《大话西游》让内地莘莘学子一下子惊觉周星驰为天人,该片也成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巅峰之作。之后,人们就总翘首以待“盼星星”。这在港人看来未免有些诧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情况?说白了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对经过香港文化反哺的岭南文化的陌生感,距离感而产生了大为新鲜有趣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原有思维定势的打破,不仅撞击着经济战线,而且也波涉到电视领域。这种影响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市场经济规律去营造电视管理构架,但它毕竟冲破了几十年来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统治下电视领域内陈旧的体制和  相似文献   

10.
重提记者要学习历史,是从现实报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中诱发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经济活动十分活跃,经济现象十分复杂。在利益结构调整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植变。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那种居高临下的灌输和单一的、孤立的、线状的方式去进行新闻报道,不能简单地用“非白即黑”、“非是即非”的思维模式去肯定或否定某种现象和某种作法。人们对某一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仅要知其一,而且还要知其二;不仅要知其今天,而且还希望知其昨天,并能…  相似文献   

11.
于红 《大观周刊》2013,(10):177-177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主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召唤下,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正在探索和建构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模式。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达以及求异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它与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它有新颖性、独创性及突破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国有企业实现“三年两目标”已到了冲刺阶段。同时也给我们的国企改革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企改革有其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这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和摩擦。新与旧、前进与倒退、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贯穿于改革过程,使人们的观念不断发生裂变,产生种种困惑,所有这些无法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去做报道的。因此对记者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写作,而是如何去思维。我们必须抛弃旧的思维定势,从单一化、表面化的报道中解脱出来,用创新思维对国企改  相似文献   

13.
把理工学科的思维活动归为逻辑思维,把文艺学科的思维活动归为形象思维,这种传统的思维分类法在我国被人们理解得尤为机械,由此而形成搞理工的人不懂文艺,搞文艺的人不懂理工,隔行如隔山的弊病。然而,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这两种思维模式机械分隔的格局,彼此相互渗透、交融,一个个文理交叉的新学科,新的学术研究组织,其势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一批批文理交叉的综合人才带来了种种新的创造。这种迹象表明,人类思维活动的形式正向着复合方向发展,也可以说,出现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聚合。随之而来,在促进逻辑发展的形式上,也发生新的变化。即借用可视形象手段(形象思维模  相似文献   

14.
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分散思维或辅射思维。这种思维是从界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或观点,善于从多方面去研究事物,以期发现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关于它的特征,一般认为有以下3点:①流畅性,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反映求异思维“量”的特点;②变通性,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答案,表现为求异的“类别指标”;③独特性,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  相似文献   

15.
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交流方式,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新媒介环境下融合性、共享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在戏剧传播和戏剧批评领域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许多新型的戏剧传播样式和戏剧批评形态,带来了戏剧传播的重大转向,展示了戏剧批评的新图景。文章主要从"新媒介"及其"新媒介"传播方式下的文化语境、"新媒介"环境下戏剧传播方式的转向、"新媒介"环境下戏剧批评的新图景等方面阐述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相似文献   

16.
一篇报道立意新、角度新,一张报纸办得活,指导性强,人们常常会称赞说有“点子”。“点子”成了衡量新闻工作者聪明才智的标准之一。《经济日报》工交部主任詹国枢在研讨班上一席关于“点子”的讲话。成了研讨班的热门话题。一、点子的思维规律。1、逆向思维。有一组题为《出售》的漫画。第一幅画面是一位老者牵着猩猩去动物收购站。第二幅画面上却是猩猩从动物收购站出来,正在点钞票。这是运用逆向思维的结果。人们都在考虑如何搞活大中型企业,而《经济日报》却做起了“让一部分企业死去”的文章,推出了《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了》的报道。这也是在逆向思维中产生的点子。  相似文献   

17.
<正>从受者角度而言,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虽然宣称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就像子弹打中躯体,人们毫无还击之力的"子弹伦"不再风行,但媒介对议程设置的作用还是被普遍认可的。从传者角度而言,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是不易的,而消解又是容易的。如何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够运用在提高媒介素养之上,这个命题值得去关注与分析。本文将在理清何为批判性思维、何为媒介素养的基础之上,讲述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评论中,逆向思维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譬如,新闻报道豪华庆典,新闻评论则逆向思维,对豪华庆典的经费来源提出批评.这种评论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新闻事件,也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分析新闻事件产生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求异思维称为发散思维,或辐射思维,它是从一个信息源导致出不同的结果.因为一个物、一件事、一个过程,有各种用途,各种特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作各种不同的理解.不仅对具体的事物这样,一个概念,一个观点,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看,提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求异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闻题、新见解的进取性的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是打开新闻评论作者发现力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常江  许诺 《青年记者》2016,(21):10-12
当前,不同以往的新媒体环境已经形成且在不断变化,多元传播主体、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受众的新闻接受习惯.对于“真实性”这个被视为新闻传播生命的问题,同样也在新闻实践中衍生出了不少新特质,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 新媒体环境是否改变了人们对新闻真实的追求?人们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假新闻的感知为何与以前有所不同?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新媒体传播特质去追求真实、规避风险?本文试图结合当前媒介形态和传播环境的新变化进行阐释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