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看人类社会的进程,人类社会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期,必修二所涉及的历史现象就是其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的评价要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优化各种课程资源。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指向学生各种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因此,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注重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发展性评价、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专题概说 在近年来的高考《考试大纲》中,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删减较多。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只保留了春秋战国、隋唐、明清三个时期的经济史内容。从考查依据来看,春秋战国和明清都属于社会转型时期,前者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后者是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大致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中古时代、工业时代以及后工业时代,通过对比着重分析现代人如何一步步地失去存在的现实家园,成为无根的一代;同时也借助西方现代哲学、文学超越层面对工业文明的批判,重新反思人类的文明。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这一课程在继承传统历史课程有益经验的同时,又对传统的历史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内容更具时代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历史与社会”(7~9年级)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的“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状况”的要求,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新开发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2001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并“知道居住地特有的习俗,考察它们的历史,探讨它们存在的价值”。《历史与社会》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增加了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可见,弘扬民族精神,关注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并成为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特别的教育内容——“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9.
学思 《中国考试》2006,(11):33-36
伴随着我国学者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研究历史逐渐成为主流思潮,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文明”也成为一些历史题目的关键词。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性试题,更集中、更直接地体现了文明史观。如何理解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文科综合主观性试题是怎样以文明史观命制的?与此应对的高三复习策略是什么?本文将对此提出一直在学习与思考的、并希望引起大家共同思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刊2006年第1—4期连载的《文明吏知识体系下的高考专题教学设计》,是我们为全国高三师生2006年高考历史备考特别策划的新选题。其特点是,秉持文明史观。注重从整个人类的文明、各种文明类型、文明之问的交流三个主要角度。通过复习目标导航、考点知识整合、主要方法提示、训练新题快递、参考答案与点拨五个栏目,简洁平易地梳理考纲所指范围的主干知识,既扎扎实实紧扣教学内容。又兼顾学术前沿动态,不是孤立地、割裂地看待高考的各种立意。而是强调“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立意”的综合和相得益彰,目的是突出备考指导和训练的导向性和实用性。力求帮助师生更准确地耙握高考改革的走向,提高备考复习的实际技能,而不是片面地引人误入非此即被、非有即无、精押取巧的歧途。这个新的教学设计,特邀高考命题研完知名专束嫡金样、陈伟国、郭富斌连袂主编。16个专题,依次由李德藻、姚金祥、孙双武、赵士祥、徐赐威、林桂平、全仁经、成学江、戈万章、李付堂、陈伟国、陈东、张汉林、高宁、王溅渡、郭富斌共16位实力派名师执笔(每人1个专题),组织如此优秀作者队伍的初裹,当然是期望能够有一流的编写质量。整个策划、组稿、改稿过程,各位主编、作者不辞辛劳、不厌其烦,与本刊反复沟通,费尽心血和周折,那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愿我们的努力,能移切切实实地给全国广大高三师生的备考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综合型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小学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呈现方式、侧重点及教育重心,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尝试破解之法,进而以儿童生活为起点,设计出一系列贯穿小学阶段低起点和低立意的历史专题,旨在将历史公民教育真正落于实处。  相似文献   

12.
社会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大胆尝试,这种尝试不仅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和趋势,而且适应我国教育现状。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四个特点。在其教学过程中,主体的积极参与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师生关系及培养其社会性品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社会课程主体参与的策略主要包括问题讨论、选题研究与体验学习。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因为它不仅是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是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相似文献   

14.
悠忽之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整整运行了三年时间。青岛与其他十六个国家级实验区一道迎来了首次中考的检验。三年来,考试评价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也难怪,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发展的指挥棒,它不容置疑地影响和规定着教学的走向。我们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不能不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考试评价的改革。考试评价的改革,其实是整个课程改革链条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缺失或滞后,会给课程改革带来致命的负面影响。三年来,我们围绕…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杠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应有作用,课程评价就会扼住课程改革的咽喉.给新课改带来一定的阻力。课改以来,课程评价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确实也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如在理论研究域存在泛化现象、理论研究的天平失衡;实践中对课程评价的理解偏离其本意、课程评价存在两难处境等。在对问题简要剖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从研究域和理念认同上进行相应的探讨.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发挥一定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研究性教学是在历史基础性教学和历史拓展性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中实现知识迁移,并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历史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专题性和综合性,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效果上体现科学性和长期性。它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研究,也可以围绕一个领域的一个或几个专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更可以选择跨学科、跨领域的综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33个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北京PM2.5浓度甚至一度超过了900微克/立方米(美国的现行标准为高于35微克/立方米浓度即不达标),这次雾霾天气,范围之大,污染之重,持续时间之长,多年罕见i面对灰沉沉、雾蒙蒙的城市天空,人们纷纷在问这是“1948年美国多诺拉事件”的翻版还是“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历史的重演?中国“怎么了”以及该“怎么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既是我们进行历史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鲜活资源,开发好这一资源,运用好这一载体,既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历史评价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必然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史实,更兼及价值判断。史实与价值判断,二者孰轻孰重?以谁为标准?对其认识程度与处理方式不同,课程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教师提出,历史教材有关三元里抗英的评价合理不合情。因为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行为,虽然合理,但不合实"情":乡民们斗争的主旨在于自卫身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