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杂技艺术要肩负起弘扬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对于杂技创作而言,需要更高级的表达形式、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新时代中国美学思想。对杂技创作而言,杂技因其"杂"而难以用明确的行业艺术标准去规范它的创作。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杂技长于展现"技艺精湛"和"制作精良","思想精深"始终是其创作短板。杂技艺术需要对杂技语汇进行创造性转化和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办。本届艺术节上,杂技剧首次被大规模纳入展演,成为真正的"重头戏"。这一全新举措与近年来全国杂技剧创作的发展态势相呼应,传递出国家对杂技剧的肯定和重视。杂技剧是当代杂技人的创新,是进入新世纪后诞生的全新艺术样式。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与全国杂技同仁共同见证了杂技剧的最新发展成果,在此将对中国杂技剧的观察与思考作以分享。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变革时代,之所以我称之为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那是因为从那时开始,中国的杂技艺术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那就是中国杂技不再像过去那样以纯粹展现杂技技艺为主体,而是以多样化的手段吸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艺术,吸收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语言,特别是戏剧元素在杂技创作中的运用,形成具有戏剧特性的杂技晚会,使杂技晚会有了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各位艺术家、同仁们:大家上午好!在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举办期间,我们专门组织召开此次"杂技剧创新创作研讨会",其目的是请大家纵览中国杂技剧发展历史与趋势,为中国杂技剧创新创作问诊把脉。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杂技家协会对大家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5.
正当代杂技理论主要是对杂技史和杂技美学、舞美、编创特色、杂技主题晚会与杂技剧、市场转型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为当代杂技的创作提供了研究基础。而如今杂技的发展应是结合市场与科技走向,以创意为主的杂技剧创作。研究杂技理论在挖掘“中国精神”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为广大杂技团体、编创人员及演员提供观念转型和实践指导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杂技创作承袭了近年来异常活跃的态势。杂技节目和主题杂技晚会创作精品纷呈、亮点频现。广州杂技团的《升降软钢丝》、大连杂技团的《大连女孩——车技》、中国铁路杂技团的《双人晃管》、遂宁杂技团的《双人倒立技巧》等节目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玛希国际马戏节、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节、  相似文献   

7.
正二、当代杂技创作趋势当代杂技创作面临同质化、雷同化的趋势,而文化创意是杂技节目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在原有杂技理论基础上,关注国外动态,提升中国杂技创作的内涵与水平。它的趋势具体表现以下四个方面:1.杂技剧主题如今杂技的发展,表现为"类型杂技节目→标题杂技节目→主题杂技晚会→杂技剧"这样一种图式。这是杂技由单一走向多元的轨迹证明,从类型杂技节目走向标题杂技节目,表明杂技表演从"技"开始扩散,上升到了一定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最受杂技界瞩目的评价体系、最为优质的观察样本,中国杂技界的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围绕着作品与人才两个坐标系,勾勒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间杂技艺术发展的成就与连绵脉络,既有党的文艺政策、方针的主线主流,又不乏杂技艺术内部实践的支流细流,交织体现着当代杂技艺术最显著的实践原则:以技为核、技艺并举。中国杂技金菊奖致力于表彰精品创作、培养杂技新人、鼓励艺术创新,自1997年设立以来,每三年一届,迄今已成功颁授400多个奖项。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40年,中国杂技在对舞台造型"美"的追寻中进行着杂技语言的现代化探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率先而动并经受考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探寻"蓝海",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息,创造了杂技事业的辉煌。其间,创作观念的革新、审美风格的变化、作品形态的更迭,始终追踪时代、文化的变迁,与之交融、碰撞,描画出自己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正>(红色题材杂技剧创作研讨会入选论文)2021年,红色题材杂技剧成为杂技舞台的焦点。中国杂技人用精湛技艺守望这项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懈寻求新的创作突破口,承载起时代使命,用杂技艺术诠释红色基因、追寻红色文化根脉、歌颂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的精神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杂技融合各家之长,尤其是在戏剧化的学习过程中,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现代审美的杂技剧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光辉纪年,也是中国杂技量、质、影响力齐头并进的蓬勃之年。杂技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聚焦新中国砥砺奋进70年的伟大历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固本强基、守正创新的担当,在杂技精品创作、文艺惠民演出、评奖办节、理论研讨、对外文化交流、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璀璨耀目、气势磅礴,在新的历史节点创造了中国杂技发展的恢弘新里程,迈入创新创作的美好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三届中国杂技理论高级研修班主办方,中国杂协对本届高研班的研修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既有边发吉、孙力力、尹力、高伟等业内专家对杂技创新与创作、杂技教育、杂技艺术审美赏析及当下杂技热点问题等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剖析,也有李韵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专家学者对评论写作与传播方法的传授阐释,可以说既有理论的高视角,又有很强的实操性。此外,还精心安排了观摩杂技、曲艺、舞蹈三个艺术界别的演出、调研黑龙江省杂技团及与黑龙江文艺评论界的交流互动,体验式、案例式、互动式现场教学内容与文化拓展占了整个研修课程的很大比例,目的就是帮助学员跳出既有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杂技的故乡,是杂技资源大国,却并不是杂技产业强国。尽管中国杂技以难、新、奇、美著称,欣赏过的观众无不赞叹,但在国内外杂技演出市场上,中国丰富的杂技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更没有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欧美的新马戏是对传统马戏的巨大变革,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新颖的创作理念和表演形式在国际演艺市场获得成功。本文通过观察新马戏对中国杂技发展启示的,探索中国杂技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一、跨界艺术新马戏1,新马戏起源、特点、发展新马戏也被称为当代马戏,是以故事情节或主题贯穿于传统马戏技巧、戏剧艺术和当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表演艺术,20世纪末在法语区国家得到迅猛发展并由此而闻名。  相似文献   

15.
简讯     
2007年12月4—5日,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式暨2007当代中国文艺论坛在广州举办。中国杂协推荐的刘斯奇《从杂技节目标题看杂技艺术观念的发展与变化》获二等奖,黄国庆《走向复合杂技》、杨双印《谈杂技的本元与杂技创作的多样化》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杂技艺术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式微,反而日臻完善,愈显生机勃勃。新中国成立以来,杂技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第一个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的艺术品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杂技艺术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杂技理论界一直都在探讨杂技创新、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话题。实事上,这些内容相互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杂技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是杂技创新的技术手段之一,也为杂技创作带来艺术观念上的变化。但是.一个新节目的出台,如果没有基本的营销手段.很难让大众知道并买票观看。必要营销手段的使用涉及到了一个不争的实事:  相似文献   

18.
在刚刚落幕的第12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中国杂技艺术家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杂技艺术家们同台献技,让我们在领略世界各国不同风格的杂技艺术的同时,也让我们更为清晰地对比中国杂技与国际杂技之间的差异。我明显感觉到,中国杂技就整体而言存在着一种缺陷,尤其是在与国际杂技表演同台对比的情况下,这种缺陷就显得愈加明显,我称之为“中国杂技的人文情怀缺失”。这里我要说明,中国杂技中有些优秀节目很好地表现出了人文关怀,但就整体而言,这样的节目比较少。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1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第11届吴桥杂技节的国际马戏论坛,俄国的杂技史学家提出:在当代可以分出四个最为成熟的杂技艺术流派,它们曾经并仍在对世界杂技的发展产生着显著的影响。这四大流派是中国、欧洲、俄罗斯及加拿大流派。"中国的杂技艺术,中国的杂技大师们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的杂技演员目前是对当代世界杂技发展发挥影响的主要群体之一。"(见《中国的杂技艺术》,弗拉塔朱尔·谢尔格宁著)"中国流派",这是一个外国学者的提法。我国的杂技工作者是否也想过中国是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流派?这个流派的特征是什么?这个流派怎样才能发扬光大,这是我今天主要想与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引言:从上世纪五50年代起,中国杂技逐渐走入国际市场。从一开始的访问演出,到后来的民间交流、国际大赛、商业性演出等,越来越红火,逐渐占据了国际杂技演艺市场的半壁江山。随着中国杂技知名度的提高和世人的认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看到了中国杂技的神奇,开始了与中国杂技培训方面的合作。从要求中国杂技派教练到该国开班训练到该国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合作的需求日渐旺盛,形成了一股热潮。如今世界上已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在杂技人才培训方面与中国展开了合作,其中最多的就是非洲国家。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笔者作为中国文化部的外派教练,有幸亲身参与了这样的杂技培训活动,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