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释"丕"     
文章分析了“丕”字的古文字形体。“丕”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义,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法,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  相似文献   

2.
精美、切合的材料加上美丽适宜的色彩,构成了工艺美术品外观美的基础.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条件,历来受到工艺美术家的重视.有的根雕艺术家为了找到合适的树根,会不辞辛劳地去刨土、挖掘,足见对这个"物质条件"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有位朋友去拜访雕刻家。他从一堆未经雕刻的树根中随意抽出一段,问:"这像什么?"朋友看不出像什么,便说:"树根呗。"雕刻家拿出刻刀在树根上雕刻起来。不一会儿,原本什么都不像的树根竟成了一匹呼之欲出的骏马。朋友问:"拿到一段树根,是不是你想雕什么就是什么呢?""不是的,雕刻前看树根像什么,像骏马就雕刻成骏马,像耕牛就雕刻成耕牛。如果像骏马偏要强行去把它雕刻成耕牛,不仅无法雕出像样的作品,甚至会完全毁掉一段好好的树根。雕刻  相似文献   

4.
有位朋友去拜访雕刻家。雕刻家从一堆未经雕刻的树根中随意抽出一段,问:"这像什么?"朋友看不出像什么,便说:"树根呗。"雕刻家拿出刻刀在树根上雕刻起来。不一会儿,原本什么都不像的树根竟成了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朋友问:"拿到一段树根,是不是你想雕什么就是什么呢?""不是的,雕刻前看树根像什么,像骏马就雕刻成骏马,像耕牛就雕刻成耕牛。如果像骏马偏要强行去把它雕刻成耕  相似文献   

5.
鹿树     
一只鹿在原野上跑,一个树根叫住了它. 树根说:"鹿小弟,我原来是一棵树.可是树被伐走了,只剩下树根留在这里.可是,树给一只小鸟许过愿,答应它明年春天来了,它可以在树上做窝孵娃娃.可是,树没有了……"树根说着,就伤心地流下眼泪.  相似文献   

6.
"轻"与"重"是围棋里的术语."轻"指棋形富有弹性,可以放弃而不会招致严重的损失,"重"指棋子过于集中,成无效率形,易于成为攻击的目标.围棋里有"恶形凝重好形轻"之说.道理其实很简单,"轻"的棋可以有很多选择,既能放弃进行转换,也能通过治孤把薄弱的棋形安顿好.而棋走"重"了就没那么自由了,既不能轻易舍弃,又容易成为对手攻击的目标,而不得不全力逃生.  相似文献   

7.
古文今解     
[古文] 眇者识日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②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和同学们去镇上看一个巨型树根. 到达目的地后,大家显得很兴奋.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树根,我们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忍不住用手去触摸那粗糙的树皮,树皮上的一条条纹理,是岁月的印证,是大自然的杰作. 那树根上的根须互相缠绕着,凌乱中带着一种不规则的美.整个树根直径约三米,高约五米,看上去有一头成年大象那么大.据根雕师傅介绍,这个巨型树根是由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树根结合在一起而成的,需要五百多年才能长这么大.虽然这个树根还没雕刻成形,但是十二生肖的图案已经初具雏形.根雕师傅说:"要完成这件作品,至少还需要两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高考作文中,常有一些人物再现式散文获胜.而学生在模仿时往往重其"形"轻其"神".殊不知对"神"的把握,塑造可感、有情的人物,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一、合作学习浅表状1.合作学习仅有其形教学中的许多"合作",仅仅是"围坐"在一起或四人聚在一起议一议就是合作。有的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倾听、不分享,还有的趁机说闲话。表面热热闹闹,其实不知在干啥。2.合作学习只有个别"我先说""听我说"……善于表现的学生领导、包揽一切,而内向、不善发言的学生只是陪坐,没有小组间的互动。这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情景。二、合作学习深水区如何让合作学习从浅表状走进深水区,由浅入深,由"形"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