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久前见到报载一篇杂文:《王安石、韩愈应得多少稿酬?》其中写道:“要求报刊多刊登短小精悍文章的呼声,已经听得不少了,惜乎作者的回响并不强烈,水泡馒头式的长篇依然还占了某些报刊的不少版面,除了写作技术问题,按字计酬的稿费制度,是否也是文章短不起来的因素之一?”作者从稿费制度的漏洞中,找到了又一种“治长致短”的药方,编者同志们自然是赞同的,有的报纸很快转载了此文。但我总以为,若是把报刊上文章冗长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作者,未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
1999年 4月 ,国家版权局颁布了《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 ,规定出版文字作品的报酬有三种支付方式 :稿酬、版税、一次性付酬。一次性付酬主要适用于报刊 ,图书出版不常用 ,故略去不提。因此 ,作为舶来品和后来者的版税 ,便和稿酬一起成为目前我国图书出版界两种最主要的付酬方式。按《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第四条的规定 ,稿酬是指 :“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 ,指出版者按作品的字数 ,以千字为单位向作者支付一定报酬 (即基本稿酬 ) ,再根据图书的印数 ,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即印数稿酬 )。作品重印时只付印数…  相似文献   

3.
解放以来,我国的稿酬制度尽管有过多次变化,但大多在稿酬的有无、多少方面做文章,而在按字数计酬这一点上,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计酬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应当改革。  相似文献   

4.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然而。有些通讯员觉得文章短了无份量,“豆腐块”有失“笔杆子”的风度。果真如此吗?从历次“全国好新闻”获奖的作品来看,最长的不过1500字,最短的只有95字,大多数都在5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人士和读者一再要求,新闻要短小精悍,可是有些报刊的稿酬却是“按长短付酬”,长则多,短则少,有多少字付多少酬,这助长有些人只愿写大块文章,不愿写短新闻。一般来说,文章的长与短,反映了作者所付出的劳动的多少,“按长短付酬”,并不算错。但在实际工作中,长的稿件不一定质量都高,短稿付出的劳动也并非都是少的。有些记者、通讯员为写好一篇短而好的新闻报道,深入采访,挖掘新材料,选择新角  相似文献   

6.
“部室定职能、工作定岗位、岗位定人员”。湖南常德日报社从去年12月起,采取该办法对全体报人实行定岗定酬奖励,拉大部室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奖励档次,个人之间奖励收入最高与最低者差近6倍。 该社在推行这项奖励时,一律根据各部室工作性质及工作人员职责、工作难易程度和责任大小.实行量化计酬,在全社实行岗位工资、稿酬工资和计件定额工资三种计酬办法,按月分配,将奖励的重点向一线采编人员倾斜。行管后勤人员由社里根据各岗位情况,分别确定系数,根据工作难易度确  相似文献   

7.
四、实行优稿优酬。我国期刊长期为低稿酬所困扰。近年来,不少期刊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冲破几十年一贯的低稿酬制,实行优稿优酬,按质论酬,以重金征集能产生“轰动效应”且导向正确的专稿、特稿。稿酬标准从千字30元提高到千字百元、数  相似文献   

8.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那么,作者的文章发表后,有关报刊社是不是“即奉稿酬”了呢?我看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数回这类怪现象,文章见报了,稿酬不是“即奉”,而是能拖则拖,有的则干脆不给。譬如早五六年,我在某家小报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但稿酬老被人大大咧咧地遗忘。好在编辑熟识,于是在数月之后,我函询于他,对方回信云:系财务人员之误也,已嘱其补寄。等这笔稿酬刚有着落,而后面又发生了几起同类的令作者不愉快的事,我再次函询该编者,这回他干脆来个“不予理睬”。遇此老爷作风的编辑,作为写稿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9.
少说废话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无病呻吟,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最近翻阅一些来稿,其中颇有一些长篇大论的作品,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让人望而生畏。耐着性子读下去,越读越觉得乏味,通篇废话不断,不知所云,令人如墜五里雾中。一般的政论文,只要论点新颖,论据充足,论证有力,即可达到让人心悦诚服的目的。一位老学者说:“一般的文章,写两三千字就足可以把问题说清楚,写得太长肯定会使人感到累赘。”中外历史上短小精悍的传世名篇是不乏其例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仅有几千字。而我们有些同志总怕文章写短了,似乎写得越长越有学问,结果却事与  相似文献   

10.
学术著作出版难不难陈学根在《新闻出版导刊》撰文认为:学术著作的稿酬实行版税制,是攻克其出版难的秘方。实行版税制后,作者的稿酬将大为减少。以一本50万字、印制1000册(不少!)的学术著作为例加以说明。按现行稿酬制度计算,取每千字30元,则作者可得基本...  相似文献   

11.
“让消息唱主角,多发消息,多发短消息”,近年来这些呼声不绝于耳。但是收效甚微,时下消息越来越“肥胖”了。现在应该发出给消息“减肥”的呼吁了。 当今很多人由于营养过剩产生了肥胖症,既影响形象,又危及寿命,“减肥”保健应运而生,种种减肥药、减肥茶、减肥膏、减肥带冲向市场。然而,“消息肥胖症”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消息的主要特征是短,这本是“祖传秘方”。新闻界为“短”大声疾呼,几乎已经声嘶力竭。然而消息却是越来越长。随便翻开几张报纸,可以看到要闻版上长达几千字的消息。某报今年5月头版头条发表的关于某镇发展乡镇企业的一条消息,长达7826字。翻开一家地市报一个月的合订本,发现竟有5天头版都是“老三篇”,即除了照片外,每版只发了三条消息,没有一个是2000字以下的“瘦子”。与时下的肥胖症一样,有的“不限制体重”,记者随意写多长;有的“不注意节食”,冗长的背景、繁杂的过程、无味的空话统统写上;有的“拒绝服药”,领导一再呼请扬“短”避长,记者却越写越长,编辑越发越长。消息加长、增肥、变胖,读者生厌,信息量少,违背了  相似文献   

12.
从去年12月开始,《陕西日报》在编采人员中试行内部稿酬制,对每天见诸报端的稿件“篇篇以质打分.月月以分计酬”。为此,我和另一位同志一道.担负起了“天天读报评稿工作,自然对报面上的稿件看得细了.感受也多了。总的感觉是.党报姓“党”的个性鲜明.“两个文明”的主题歌唱得响亮.全体报人的创优意识、精品意识昭然可见,党报越办越好的阵势日臻完善。若从新闻业务研究的角度看,见报稿件的质量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毛病可用“大”、“老”、“粗”三个字来概括。所对“大”。一是题材大、主题大.照搬“文件”和”讲话一.不…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保护作者的著作权,本着"按劳取酬"的原则制订了稿酬的"暂行办法"。但当时的稿酬办法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办法,有一些规定脱离了中国国情,在施行中引发著作者的不同意见。在修订稿酬办法过程中,王仿子先生长期负责主持实际工作,并且为稿酬办法的修改、完善做出了贡献,创造性地提出了"按基本稿酬和印数稿酬相结合"的计酬方法,体现了稿酬制度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可贵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报刊对作者的稿酬本应按时寄发,不该由作者投书索要,但实际上不少作者却为索稿酬而犯愁。一愁向报刊社要稿酬,为几块钱羞于启齿。二愁探询稿酬的信函往往是石沉大海。一般说来,作者要求不高,只要报刊对探询稿酬有个回音,即使不予稿酬,作者也会心满意足了。然而这种以不答应万问的办法来对待作者是作者最愁不过的事了。奇怪的是,这种情况还多发生在某些较有名的大报刊社。笔者87年一篇小稿“转摘文章中的地名要核  相似文献   

15.
最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新闻出版署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的产权界定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我国的报刊社都是国有资产。 我国现行出版法和规章明确规定,我国报刊创办实行许可证制度,报刊社的主办单位是法定的创办投资人;我国目前的报刊社均为集体自筹启动资金按债权债务关系处理。 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指出,报刊创办筹资中企业赞助系无偿赠与;个人或企业垫资属借贷关系;“谁投资谁所有”不适用于报刊社。我国报刊社均属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6.
一凯尔·察卡(KYLE CHAYKA)是个雄心勃勃而又非常讲究实际的人,他能认准自己的目标,看透所处环境,不带多少情感色彩地决定接下来应该去做什么。作为依靠在网络上写作谋生的26岁自由记者,察卡异乎寻常的平静镇定使他迥然不同于其他网络写手群体,他们往往在两难中竭力保持平衡,一边面临为最知名报刊写作的竞争性压力,一边面临固定稿酬(flat fee)取代按字计酬的经济不稳定生存环境。在数字新闻业混乱的生态中,新闻报道的稿酬低廉,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失实,直接责任无疑在作者。但影响失实的一些问接原因也值得注意。“稿酬增值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稿酬增值法”,指层层加码另给稿酬。如某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本系统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份稿酬;被省的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一倍半稿酬;被全国性报刊采用,单位另给两倍稿酬。笔者曾到20多个基层单位调查,看到这些单位大都实行“稿酬增值法”。一些分管报道的领导同志,只热衷于报刊、电台多发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扩大本单位本地区的知名度,不问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有的单位在推行这种“增值法”的同时,还规定季度、年度见报或上电台的稿件的“硬性指标”,完不成指标的扣奖金乃至工资。这种办法即使用意是“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实际  相似文献   

18.
手头有本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别开生面的新书,名曰《一句话点评框新闻》。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此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框新闻”,即报纸版面上为引起读者关注而特别为作品四周加了边框的短新闻;二是“一句话点评”,即编辑用一句话为新闻作品所写的点评。可见,无论是新闻作品本身,还是为新闻加的点评,都是以短小或曰袖珍为特点的。在人们崇尚快节奏的今天,短小的文章自然是赢得读者的重要方面,然而,短小并不与优秀划等号,短而空、短而臭的文章并不比长而空、长而臭的文章好到哪里去,而只有“短小”加“精悍”的文章才是受读者…  相似文献   

19.
12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二版刊登一则题为《年底,该算算稿酬了》的消息。说的是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召开报刊社使用报酬收转工作座谈会,表扬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报刊,并对一些不按规定转付稿酬的情况进行批评。 读完这则消息,笔者颇为感慨,这也许是笔者在报纸上看到的第一篇专门催促“算算稿酬”的报道,虽然它涉及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出版改革的浪潮中,要求报刊文章短些,再短些的呼声最高,也最为编辑和读者所关注.舟萍同志写了一篇《王安石、韩愈应得多少稿酬?》的文章,在《新民晚报》发表不久,就被首都某大报转载.不用说,编辑是欣赏这篇文章的。为什么呢?可能认为呼喊已久的问题,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真谛,找到了‘长’的根源.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这篇文章回避了‘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章’之长短与编辑的关系,把‘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章’短不下来的责任,完全推给作者,这样编辑自然感到轻松。这或许才是这篇文章广为转载的真正原因。文章写道:‘要求报刊多登短小精悍文章的呼声,已经听得不少了,惜乎作者的回响并不强烈,水泡馒头式的长篇依然还占了某些报刊的不少版面,除了写作的技巧问题,按字计酬的稿费制度,是否也是文章短不下来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