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佳伟 《红领巾》2011,(10):41-41
在我的家里,时常上演着“三国演义”。妈妈手握大权,是东吴孙权:爸爸呢.是白脸曹操;大姐是东昊的鲁肃;而我,势力弱,经常哭,是刘备。“刘备遏孔明——如鱼得水”,这个“孔明”是谁?非二姐莫属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孔明始终被看成是封建时代的忠贞与智慧的典型。“诗圣”杜甫曾以“诸葛大名垂宇宙”,来形容他的声誉,并颂扬他为“万古云霄一羽毛”。本文不拟对孔明的形象作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只想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一章作些分析,通过这一精彩片断,剖析一下孔明“神机妙  相似文献   

3.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4.
禄永峰 《云南教育》2011,(10):37-37
中国首个“孔明学院”,日前在襄阳学院正式成立,孔明学院还设立了“诸葛亮一班”和“诸葛亮二班”。“诸葛亮班”配备一名教育观念先进、知识渊博、责任感强的优秀教师担任首席导师。该班实行4~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写实学历证书。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月,我读了杨骁同学发表在贵刊上的《诸葛亮“亮”错了》一文,读过之后不禁拍案大怒。诸葛亮呕心沥血,处处为黎民百姓着想,堪为后世之楷模。没想到,在他逝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竟有人说诸葛亮“错了”。不行,我要为我的祖先———张飞的顶头上司来辩护。杨骁同学说诸葛亮“错了”的原因有三:一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二是逆时代潮流错择主公;三是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咱先说这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是想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此贤德的刘备,怎能说是“大野心家”呢芽如果孔明不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怎能称得上贤德之人呢…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草船借箭”“智借东风”等故事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但在我看来,其中“草船借箭”一章非但未显出诸葛孔明之智,反有弄巧成拙之嫌,损孔明神机妙算之名。周公瑾尝问孔明:“水战以何为先?”孔明对曰:“弓箭。”我认为不然,以当时造船之术,大小战船无不为木制成,木遇火则燃,我以为“箭”字前加一“火”字方为水战之精妙计策,此等区区小计孔明怎会不识?若真如贯中先生所言,当夜大雾漫江,孔明前来借箭,曹军不知虚实,怎敢轻出?事情按书中发展便是曹军乱箭退敌,使孔明计谋…  相似文献   

7.
《湖南教育》2011,(9):47-51
“孔明是不是诸葛亮?”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们的小学里竞成了一大公案——语文课出道试题:三国时代最富有智慧的人是谁?有学生答:孔明与庞统,结果被判为“错”。错在哪里呢?第一,必须回答“诸葛亮”,而不能是“孔明”;第二,只能回答“周瑜”,答了“庞统”,就是“错”。无独有偶,某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老师判错的很多题表示强烈不解,并且一怒之下上网发帖质问:为什么考试会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就连题目要求“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是固定答案!该帖出来后,引发了网上关于考试设置“标准答案”是否科学的大讨论。考试到底要不要“标准答案”?我们该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的“二乔”指孙策、周瑜的妻子,史称大乔、小乔。《三国演义》中的二乔故事,是作者根据杜诗虚构而成。孔明为了促成孙刘联合,对周瑜谎说曹操曾发誓要夺得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以乐晚年。为让周确信。孔明还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件事被称为“孔明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在《宴长江曹操赋诗》一回里,作者又让曹操亲口说出想得到“二乔”,以此与孔明之言相呼应。 但一查史籍就会明白,孔明、曹操之言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历史上,曹操建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三年。而曹植的《铜雀台赋》写成于该台建成后的两年。可见,铜雀台与赤壁之战根本无关。孔明所念的两句诗也是赋中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9.
“剪发”注商四川南充龙门中学余祥生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把《五人墓碑记》“剪发杜门”注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1995年版第326页注①3),我认为此注欠妥。“为僧”与“闭门不出”是矛盾的。“为僧”,即当和尚;当和尚,又叫“出家”。《红楼梦》中,贾宝...  相似文献   

10.
“咸与维新”一语,高中语文课本分别在第四册(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第五册(见《阿Q正传》)中作了注。前者没有单独释“与”,整体注为“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吴伯箫同志的散文《菜园小记》,其中引用了一首歌谣:“沦浪(láng)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教材注为:“出自屈原《渔父》,原文‘我’作‘吾’。濯,洗。缨,古代帽子上系的带子。”课本对“沦浪”一词没有作注,前人注释有以“沦浪”为水名,地名。我认为“沦浪”是水色.屈原《渔父》结尾写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山带阁注楚辞》(清·蒋冀撰)注为:“沧浪”水,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他还认为是屈原涉江入溆浦之后,返  相似文献   

12.
今天真倒霉! 咋啦,满腹文韬武略的卢晓强班长为啥倒霉啦?不急不急,听我细细诉来。昨晚上,我听得鸟鸣三声,便认定此为吉兆。因为《三国》有云:孔明一日闻得乌啼三声,便断言:长沙已得,主得一员大将。我盘算着,待我明日载誉归来,至少也得到“德克士”潇  相似文献   

13.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宾语前置结构 首先,我来谈“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的原因: “之”字插入句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主谓结构短语,一般有三种情况: (-)主谓结构短语中的动词谓语带有宾语。如: 1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本,对于某些文言单字进行诠释时,有标明为“通×”或者“同×”的。如《论积贮疏》中,“罢,通疲”、“畮,同亩”等等即是。既然有“通”、“同”之分,这里就应该有意义上的区别。我认为,“通×”,是标明着单字的通假意义,而“同×”,则一般当为古今字或异体字。课本里许多注是体现了这种“通”、“同”的区别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课本往往不是按这种区别来加注,致使“通”、“同”弄得十分混乱。好些教师据此也就不加分别地只是一律地讲“通假”了。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课本注为“蚤同早”。其  相似文献   

16.
“参省”解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劝学》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编者把“参省”注为:“参,验、检查。省,省察,反省”。 对这种解释,我认为不可取。因为把“省”注为“省察,反省”,这里已包含“验,检查”之意,这就显得意思重复。编者虽把“参省”分开解而实际上解出来的意思差不多,好象双音节的合成词一样,“参”和“省”分别成了“参省”的词素,这就不大符合上古汉语(特别是先秦)的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且荀子在这里所说的“参省乎己”,实际上是用《论语·学而》:“吾日三省  相似文献   

17.
李育善的文章虽说读过,也自然知道他是商洛的优秀写作者之一,但真正结识他,却是孔明的从中介绍。孔明是个才子,言辞滔滔,善良热心是其与生俱来的品格,所以对谁都是一个表扬。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谁的不是,大有“东坡眼里无坏人”的风范。“吹捧使人进步”,这是我发明的话,我不断地重复它,希望它成为传世名言。不过对于这句话的实践,孔明先生比我做得好百倍。可是你要当面表扬孔明,孔明必定难堪,脸红。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中“敏而好学”的“敏”字,课本没有作注,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则翻译成“聪敏”。我又查阅了在此之前的几本初一语文课本,均把“敏”字注释为“敏捷”。我认为这类解释不妥。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二册,将《桃花源记》的“落英”注为“落花”,“缤纷”注为“繁多交错的样子”,我以为欠妥。“落”,《说文解字》:“凡草曰零,木日落。从草,洛声。”古来多用此义,不必赘述。又,《尔雅》:“落,始也。”古来用此义的也不少。《诗·周颂·访落》:“访予落  相似文献   

20.
人说“诸葛亮多智似妖” 刘玄德言其得孔明似如鱼得水 战群儒,草船借箭,识破苦肉计,借东风为赤壁之胜夺下最大的砝码,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