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教材第四章讲述了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大约50年的世界历史.本章分为六节,共7课时.除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为2课时外,其余各节均为1课时.在新教材的各章中,第四章是同修订前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以下简称“旧教材”)有关内容最为接近的一章.它覆盖了旧教材上册第十六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十七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十八章“第二国际”和下册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 自然的探索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2.经典力学中牛顿最重要的成就。3.19世纪的三大发现。4.20世纪科技的特点。5.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6.观察、实验的意义和作用。7.逻辑思维和科学假说。8.STS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2008,(8):44-45
1.问: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是什么关系?(湖南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章同学)高sir: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全新的方式去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如"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世界近代史部分新课本《世界历史》第一册从第14课到第28课,第二册从第1课到第8课,为近代史部分,共23课。每课为一课时,占23课时。现行课本世界近代史部分为11章,约15课时。新课本因课时增多,内容比现行课本丰富。现将新课本近代史部分的各课,按其内容归类列表于下。与现行课本的近代部分比较,新课本在下列四方面有较大变化: 1.新增“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这一课。现行课本没有讲它们的统一。德意志的统一和意大利的统一为他们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  相似文献   

5.
【单元导读】17世纪初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先后萌发和滋长,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都取得重要成就。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又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是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天文学革命的标志,它从根本上动摇  相似文献   

6.
主题 1 科学的新发现●主题提示1 6~ 1 8世纪 ,西欧诸国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发明 ,引起了知识、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巨大变革 ,人们常把这一时期的一系列科学发明和科技进步称作为“科学革命”。这场革命极大地展现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标志着科学对神学的战胜 ,近代科学的诞生。●知识梳理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1 .兴起的标志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2 .突出成就 :(1 )哥白尼 (波兰 ) :创立“太阳中心说” ,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2 )开普勒 (德意志 ) :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 ,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相似文献   

7.
近代科学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十九世纪的一次国际科学会议期间,一天当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著名数学家共赴晨宴快要结束的时候,法国数学家柳卡突然向在场的人们提出一个被他称为“最困难”的题目:  相似文献   

8.
高建国 《新高考》2007,(7):75-78
(1)17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时期,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2)18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准备阶段,为19世纪科学的巨大发展创造了条件。(3)19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开始向综合化、理论化迈进。(4)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9.
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弗·培根曾经说过:“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在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更不如说是科学史.”  相似文献   

10.
【考点指津】1.归纳17—20世纪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1)17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时期,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2)18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准备阶段,为19世纪科学的巨大发展创造了条件。(3)19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开始向综合  相似文献   

11.
《思想和文学》一章是初中课本第二册中国近代文化和科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全貌。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严复和他们的代表作或译著,以及近代文学发展的概况;认识魏源、严复的思想在近代的影响和作用;理解“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的含义;了解近代“诗界革命”成绩最大的诗人是黄遵宪。本章教材讲授1课时,“魏源与《海国图志》”、“严复与《天演论》”是本章的重点。一、魏源和《海国图志》。  相似文献   

12.
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1课时)为例,采用科学史论证和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中间信使RNA相关的科学史资料进行论证,并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修正和完善转录模型,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校郭金彬副教授的科学史研究最近完成了二个项目:《自然科学史导论》和《中国数学源流》。《自然科学史导论》由郭金彬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渝生博士合著。这是一本“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科学史、科学史学史、科学史文献三者熔为一炉”的学术性著作。其第一篇以简炼的文字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作了概述,主线清晰;在介绍科学发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分析 课标分析: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内容,教授1课时.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教材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安排了极地地区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经典内容.回顾近二十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改革,1997年以前,“解析几何”单独成册《平面解析几何》,与《代数》(下册)同时开设,在高二两个学期完成,约50课时(包括选学内容“参数方程、极坐标”,约14课时).1997年以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解析几何”教材包括两章内容:“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共43课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解析几何”内容包括必修课程·数学2中的“平面解析几何初步”,选修课程·系列1的选修1-1或系列2的选修2-1中的“圆锥曲线与方程”,以及系列4的选修4-5中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依据《标准》的要求,教材在编写时的思考以及各地教学的实  相似文献   

16.
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提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大学理念 我翻阅了20世纪初有关此问题的一些资料,有这样的印象:20世纪初,我国教育和文化的先驱者介绍西方科学、设计中国的科学教育时,他们没有偏见.在他们看来,"科学"范畴中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代表性的是,鲁迅于1907年写的<科学史教篇>,叙述西方科学史的讲义(收集在杂文集<坟>里).鲁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即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人们需要自然科学,也要人文社会科学.用他的话说就是:人类需要牛顿,也要莎士比亚;要康德,也要贝多芬;要达尔文,也要嘉莱勒;物质生活和精神养料都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高中复数中的《乘除法》教学内容为例,阐述“GX”四课型的教学原则及其作法,并探讨“GX”四课型的可行性.人教社《教参》对高中《代数》(下册)第八章《复数》的授课序列与课时分配是(括号内课时数):8.1 数的概念的发展(1);8.2 复数的有关概念(1);  相似文献   

18.
说课内容:《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第一章,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习一战的前因、后果、经过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其实质是一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这节课承上是一战打破了维  相似文献   

19.
据说,在近代科学史上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19世纪的一次国际性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名数学家共进早餐.法国数学家柳卡突然向在场的人们提出一个被他称为“最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习要求:1.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2.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3.尝试来点“化石吟”。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学习课时:二课时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1.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就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试加回顾,我们是否学过带“吟”作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