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惊人的美貌,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白日梦的观点。《安娜·卡列宁娜》作为托尔斯泰的一个白日梦,三个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恰好暗合了作家自己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的关系:安娜代表“自我”、渥伦斯基代表“本我”,而卡列宁代表“超我”,是作家自己人格三个层面的关系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为参照,分析了他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翁安娜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6.
张婷 《林区教学》2011,(10):44-45
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秉承俄国文学人道主义传统,他用笔尖创造了世界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安娜。本文主要对安娜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探究,并透析出安娜感人的爱情悲剧不仅与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有关,也蕴涵着作者对人性、社会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塑造的上流社会贵族妇女形象。她天生丽质、优雅端庄,具有纯真、诚实、善良的品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她不满于长达八年的令人窒息的封建婚姻生活,公然与倾心相爱的青年军官伏伦斯基结合在一起,遭到丈夫的报复和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  相似文献   

8.
力图通过从生活原型升华为伟大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在表现贵族女性安娜对爱情执著追求以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同时,阐释列夫·托尔斯泰留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的宗教思想和某些迷信意识,从而使读者了解到:一个即使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社会乃至家庭给他留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文章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追寻爱情的本我同世俗伪善道德的超我激烈的纠缠斗争,导致安娜宁愿以身殉情,用生命讨伐世俗伪善的道德和变质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中,列文的命运给人很大的震撼。他对爱情、事业执着追求,永不放弃,其疑虑自卑与忠厚善良的个性活生生地展现出一个典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形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1.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中,列文的命运给人很大的震撼.他对爱情、事业执着追求,永不放弃,其疑虑自卑与忠厚善良的个性活生生地展现出一个典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形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2.
陈红星  李艳梅 《现代语文》2009,(10):147-149
安娜为了爱情毅然离开了丈夫和儿子,与情人渥伦斯基走到了一起,对丈夫来说他不是一个好妻子,对儿子来说她不是一个好母亲,同样,对情人渥伦斯基来说她也不是一个好情人。安娜对婚姻的背叛以及对爱情扭曲的追求最终导致了她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的精神追求和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现象.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中包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两个主人公身上体现着作家生命意识的不同方面:安娜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形象;列文是一个探求生命意义,进行社会改良的形象.并且作品中涉及的其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着托尔斯泰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托尔斯泰生命意识的探讨中,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并从不同层面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安娜·卡列尼娜》塑造了一个超越传统视界、富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安娜。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安娜的形象,通过女主人公安娜对丈夫、家庭、社会的反叛,试图挖掘小说中具有的复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采用了"主副线平行发展,侧线穿插钩连,人物盘根错节,揭示心灵辩证发展"的结构方法,使其艺术结构具有"圆拱"史诗般的整体性、时空异常式的开放性和突入心灵深处的现代性的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是一个深受卢梭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通过对安娜的肖像、杜丽与基蒂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的两难选择、安娜与卡列宁不同人生取向的描述,表述了他对人的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人性异化的深深忧虑。此外,托尔斯泰还通过列文所代表的乡村贵族与奥布隆斯基所代表的城市贵族的对比、对列文的生存环境和探索的描述,歌颂了美丽的自然和纯美的人性,表现了他对善和自然的推崇,对城市文明和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塑造了象圣经中的夏娃一样的安娜,她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为获取真爱走上了反叛上层社会的道路,被逐出了她赖以生存的“伊甸园”,她的苦难从此开始,终于死于非命。  相似文献   

18.
《家庭的幸福》和《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先后创作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在内容表现方面,从前者对庄园生活的赞美抒情到后者更多的无情揭露;结构上从前者的一线贯穿到后者采用双线发展;在心理描写上则后者比前者更为出色和丰富,由此看出托尔斯泰在小说艺术技巧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众多评论文章和外国文学教科书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形象及意义的理解存在简单化、表面化、情绪化的现象.本文从卡列宁具体生活行为与生命体验出发,较全面分析了卡列宁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力求深入把握托尔斯泰笔下真实的卡列宁形象和深刻理解作家赋于这一艺术形象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性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的精神追求和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现象。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中包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两个主人公身上体现着作家生命意识的不同方面:安娜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形象;列文是一个探求生命意义,进行社会改良的形象。并且作品中涉及的其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着托尔斯泰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托尔斯泰生命意识的探讨中,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并从不同层面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