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益,这是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的必经之道。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由学校行为到政府行为.尽管成因有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但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我们在减负方面可做些什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数学中减负问题,谈些不成熟看  相似文献   

3.
运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思想来看待“减负”问题,我们就会明确地看到,产生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久减而不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对教育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在教育评价上仍习惯于只用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又有利益机制的驱动,因而直至当  相似文献   

4.
5.
提出这个命题,许多人是不会接受的,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作为一名已退休但仍在一线工作的老教师,长期以来,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验深刻,对亲身经历的一次次“减负”记忆犹新。困惑……思考……困惑……思考,今天,笔者坚定不移地认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必须切实依靠广大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6.
7.
8.
大凡与培养人的工程相关的问题,往往会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减负”作为这个一个教育的热门课题,确实值得我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好好。我们认为,对“减负”的探究过程,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关键是要在“引”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减负,减去了学生过重的不必要的身心负担,给予学生更充分自由的时间、空间去发展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其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学生在这“多出来”的课余时间里出现众多的行为偏差,如沉迷电子游戏、打架斗殴滋事等,使得家长、学校、社会对此忧心忡忡。学生行为偏差的出现,封闭权威式的学校德育工作难辞其咎。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旧体制并存,社会上各种新旧思想冲突和碰撞,各种矛盾混杂纷呈,整个社会都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客观上…  相似文献   

10.
11.
千年之交,“减负”势在必行.然而,“减负”不是“减质”,而是要“减负增质”.本文拟就此加以简论.一、优化教学目标,以“减重”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沉重的“包袱”.优化教学目标可以使“包袱”减重为“精品”.课堂教学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随意发挥,东拉西扯.要保证学生所学的是“精华”,所做的是“精练”,所得的是“精品”.  相似文献   

12.
13.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减负是新时代的需求。分析当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社会、家庭和学校应该付诸实施为学生减负。  相似文献   

14.
对减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学生负担是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减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根本在于改革考试制度,关键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负后,必须解决好教师应该做什么,学生应该做什么等问题,这样才能使减负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教师关注》在广大教师的热切关注和支持中成长起来了,现在,已扩大为两版, 欢迎广大教师给我们推荐话题,并就话题发表精炼、独到的见解,一段话、一篇短文均可。我们 将珍视您的每一份“关注”,精益求精,办好这个与广大教师自由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教育》2000,(5):1-1
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减负”的紧急通知下发后,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大刀阔斧的为学生“减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如今,中小学生放学早了,书包轻了,负担减了。有见识的家长,为之拍手称快,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的希望;有头脑的教师,为之大声叫好,因为他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曙光。  相似文献   

17.
一、“减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行为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反对死记硬背知识,反对高分低能,与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提倡给学生多一些创新和实践的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当前,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应试心理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是落实素质教育,加快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大举措。 二、实施科学“减负”,提高教育效益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造成了学习内容过难、课程多、辅导材料多、考试频繁等课业负担,由此而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沉重负担。应试教育不仅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被列为教育部今年的“重头”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在最近指出:“教育是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