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在伦理观上也受到网络道德失范的冲击。西方思潮的强势攻击、信息垃圾泛滥成灾、网络意识淡薄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德育机制、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针对网络信息的特殊性开展德育课程等措施,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在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外部世界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应该关注的问题,而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作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有如下四方面:把握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开辟网上道德教育新阵地;强化网络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网上的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网络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了,作为高校德育主体的大学生,他们既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发展其主体性,但同时也避免不了网络的冲击带来主体意识的缺陷所导致的后果。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发展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使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变消极为积极。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重点讨论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德育主流基础上,大学生在网络德育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发展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德育主动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是网络德育自我教育的主体。因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确立大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并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服务辅导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分析论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带来的不同程度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有的对策。第一 ,树立网络互动式教育思想 ,努力拓展德育空间。包括创建专门网络 ,占领网络阵地 ;开发德育软件促进网络德育等 ,增强网络德育功能 ,为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第二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优化网络育人环境。德育工作者应当顺势而为 ,改变以往“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 ,建立“引导选择”为主的教育方式 ,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信息的价值、引导他们有效利用信息 ,使网上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象一把双刃剑,它既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和负面效应。高校德育必须占领网络这个阵地,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德育的要求。[1]一、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管理的特点1.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扩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在任何一个计算机终端接口都可上网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或者相互间“实话实说”,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信息丰富,这些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网络信息传播快捷,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  相似文献   

7.
分析构建高校网络德育平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指出网络德育具有创新高校德育模式和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价值意义,并且从用户条件、设施技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等方面论证了构建高校网络德育平台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条件,是一项十分可行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给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惊喜,同时也使高校德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化对德育对象、传统德育方式、德育环境、德育主体地位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加强对策研究,增强阵地意识,积极搭建网络德育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高校进行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需要,也是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大学生网络责任包括4个方面:网络政治责任、网络道德责任、网络文化责任、网络法律责任。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开辟高校德育新战线,探索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新路势在必行。新媒体视域下,严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增强网络政治责任意识;完善法律责任素养课程建设,培育网络法律责任意识;倡导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培植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创新网络文化育人形式,涵养网络文化责任意识,是增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校网络德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高校是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人才最集中的地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对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心理,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1.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工作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由于网上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渠道四通八达,互联网的交互性、选择性等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德育活动中教师单方面占有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权威模式被打破。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学生德育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载体;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言论发表更加自由,信息良莠混杂,增加了青年学生辨别真伪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媒体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作用: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新媒体让大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德育学习。指出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高校需要控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新媒体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提出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的功能;建立新媒体作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陈丽娜 《文教资料》2013,(25):104-105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新的境遇。在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娱乐购物等重要途径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德育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高校德育应从“行动型道德主体”培养、“媒介意识”形成等方面着力应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作为最多活跃于网络传播之中的群体,最受网络影响的一族,其思想观念、道德素养、价值取向等深受网络的影响。诚然,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既有利于高校德育思维的更新,促使德育工作观念的现代化,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和可资运用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又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网络又给我国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就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文化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现象,是一种有效的德育资源,对大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网络文化,要强调道德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高校德育需加强对网络文化的价值引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把网络作为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载体,新手段、新天地.高校德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现实实践,高校德育的前提和基础是以意识形态为重要载体的文化.在文化哲学语境下,依托德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探析网络德育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哲学思维原则,是高校德育改革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首先揭示了高校网络德育的理论内涵,扼要阐述了开展高校网络德育的必要性,在阐明高校网络德育的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德育工作者掌握相关德育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是制约高校网络德育效果的根本因素.高校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是德育信息在德育工作者与受众之间凭借网络媒介进行沟通或信息传递的过程.探讨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模式,有利于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发挥高校网络德育的作用,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除了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原则、把准方向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探索出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新方法、新途径:要创新高校德育模式,提高网络德育效率;要尊重大学生这一网络重要群体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要重视德育网站建设和加强网络活动监管,使网络道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自然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在学校中创建、培育和谐的公民意识环境;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德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认识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