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教育》2014,(3):64-64
正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2013年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探索杯"地理教学成果大赛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得到各地教研员、广大一线地理师生和地理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他们立足课堂、深入钻研、孜孜以求的教学经验;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坚持不懈的改革实践;他们勇于创新、坚定改革、持之以恒的教研成果,为推进地理新课程实施,促进地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增光添彩。为更好交流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和更多分享地理教学改革探索成果,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决定继续举办第二届"探索杯"地理教学成果大赛,具体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2013年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探索杯"地理教学成果大赛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得到各地教研员、广大一线地理师生和地理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他们立足课堂、深入钻研、孜孜以求的教学经验;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坚持不懈的改革实践;他们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前两届"探索杯"地理教学成果大赛在各地教研员、广大一线地理师生和地理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涌现出大量立足教学、探索教改的优秀地理教学课例,推出一大批勇于创新、不懈开拓的地理教育研究成果,充分展现地理一线教师不断求索、积极踊跃教学、教改、教研实践探索的智慧与风采. 为推进基础教育地理新一轮课程改革, 迎接全国高考新方案探讨实施,大力推广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促进地理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与专业化成长,振兴我国地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决定继续举办第三届"探索杯"地理教学成果大赛,具体相关事宜如下.  相似文献   

4.
地理课程评价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课程的评价是地理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如果只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不进行学习评价的改革,穿"新鞋"走"老路"、用旧"标准"来衡量新成果,很有可能将课程改革引入误区,因此切实做好地理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育》2015,(3):64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前两届"探索杯"地理教学成果大赛在各地教研员、广大一线地理师生和地理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涌现出大量立足教学、探索教改的优秀地理教学课例,推出一大批勇于创新、不懈开拓的地理教育研究成果,充分展现地理一线教师不断求索、积极踊跃教学、教改、教研实践探索的智慧与风采。为推进基础教育地理新一轮课程改革,迎接全国高考新方案探讨实施,大力推广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促进地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育》2015,(4):64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前两届"探索杯"地理教学成果大赛在各地教研员、广大一线地理师生和地理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涌现出大量立足教学、探索教改的优秀地理教学课例,推出一大批勇于创新、不懈开拓的地理教育研究成果,充分展现地理一线教师不断求索、积极踊跃教学、教改、教研实践探索的智慧与风采。为推进基础教育地理新一轮课程改革,迎接全国高考新方案探讨实施,大力推广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促进地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新课程呼唤地理教师专业化,而地理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就是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自发的成长过程,而是要经过长期有意识的教育训练和实践锻炼。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成为  相似文献   

8.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悉心实践,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20,(5):83-87
通过研学旅行能够加深学生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中学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新的形势。地理实践能力作为中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成为地理课程目标改革的新指向。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乌兰察布市的乡土地理资源,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为目标,为中学生开发设计了"中国薯都"之旅和"草原博物馆"之旅两条研学旅行线路,为乌兰察布市研学旅行产业的有效开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世界的中国"是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结束语,既是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学习结束后的"总结",又是中国地理的开头部分──"从世界看中国"的"呼应";既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融合",又是进一步学习乡土地理的"引言"。本章的教学内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没有相应的标准点与之对应,且跨度大、灵活性强,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因材施教,提供了施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理》教材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地理科学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多年从事《中国地理》教学经验,提出了《中国地理》教材改革的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丁生军 《新高考》2007,(12):46-48
一、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大基本理念,对地理命题改革的指导作用也逐渐显现。高考地理命题越来越注意贴近生活实际,经常选取一些与地理密切相关的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07年广东卷中出现的"火灾逃生"、"空中打开降落伞"等。  相似文献   

14.
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学习有用的地理"。为实施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中学地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比重逐渐增加,Google earth是众多被应用于多媒体地理辅助教学的软件之一。本文运用经济管理常用的分析方法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理的复习内容涵盖初中"中国地理"和高中选修地理第二册"中国国土整治"共三本书的内容。其复习的基本目标有:1.建立中国地理的空间概念,形成中国地理的"心理地图";2.掌握中国地理基本的地理特征;3.能够用系统地理中所学的重要原理和规律等,分析、说明中国主要的区域特征及其成因等。一、突出区域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并以此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相关系统地理知识的把握程度,体现学以致用的学习思想。区域定位往往成为考生进一步做题的"门槛"。而考生能否迈进"门槛"的关键取决于区域空间定位是否准确。根据"中国地理"的内容特点和地理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中国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应在  相似文献   

16.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此次改革是新中国教育史上质的飞跃,对中学各学科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地理作为新中国高考改革史中一门特殊的学科,其教育教学在新的高考改革背景下,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均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地理课程"为基本理念,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MapInfo支持下,设计了一个"中国人口基本国情"的教学实例.该实例显示使用桌面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组织地理教学素材,而且便于教师、学生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质疑和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为初中地理教学指明改革方向:积极构建"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从"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借助生活经验,问题简单清楚;发挥地理图像优势,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走进生活,学以致用"策略入手构建"生活化"地理教学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当前的地理课程改革方案是在吸收了当前世界范围内地理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特色而诞生的。通过对日本地理教育的考察和分析,可以为我国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给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地理课堂教学应如何演变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这是当前地理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学"四有"地理,构建有"理"、有"用"、有"趣"、有"德"的"四有"地理教学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成绩,培养学生良好地理素养,代表着课改环境下地理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