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职语文教学一味突出"工具性",强调与专业的对接和服务,而忽视本质上的"人文性"。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历史意识淡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历史渗透,悄无声息地把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中职语文教学夯实底蕴、体现趣味、提高质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以"共通感"为切入点,强调通识教育的意义就是把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通过对具有普遍性知识的共同关注而建立一种共通感,以缓解专业教育造成的孤立主义困境。赫钦斯、施特劳斯、布卢姆等提出以阅读经典这一出色的老办法,以走向某种普遍性,实现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的理解和交流。因此,经典阅读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可能路径,提供了人与人、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长线的历史教育专业,已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为实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高师历史专业教学要遵循教学理论够用、教学技能熟练的方针,切实优化教育教学理论,提升师范专业技能,着力提升历史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促进他们在校期间经过严格专业训练所养成的教学技能,与中学历史教学岗位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民族学生"问题意识"的逐渐淡薄成为民族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问题意识"的内涵着手,在分析造成"问题意识"淡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民族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传承中国文化的意义。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文章主要阐述历史意识的内涵,分析了历史教学历史意识培养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意识树立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学与美学观点来看,《周易》中包牺氏"观物取象"背后的"象思维"在个体的层面上,以"观"与"取"这两个饱含生命主体意识的操作步骤,推动了先秦时空意识的个体自觉;以生存为首要目的的"四时五色"意义系统以及先民们对空间实用性的追求,促进了秩序感的产生与完善,进而在群体的层面上实现了时空意识的群体自觉;以"和"为宗旨的先秦礼乐文化,借共通感实现了天地人三者的相互贯通,无意中建构了时空意识的物态化形式,此物态化形式为时空意识的审美化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任历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专业知识贫乏、科研意识缺乏、专业发展动机不明显、专业规划意识不强等。对此提出初任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要对自己专业发展作出规划,在实现规划的过程中,多读书,不断学习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历史教学研究,从而尽快转变初任期的不适应,尽早走出专业发展中的困境,朝优秀历史教师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一门极具德育功能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这就给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课程意识指教师对学科课程改革的理性认识.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有历史教育的功能意识,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地位意识及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辩证关系意识等.提高课程意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刘赫男 《成人教育》2013,33(2):120-121
历史意识是一种内在化的思维方式,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历史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这就要求培育学生丰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化对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解和把握,变传统"历史评价教学"为"立足历史发展过程,促进人类发展"教育目标,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历史课程标准》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创设了许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举行历史故事会、开展社会调查访谈、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展示、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画报、历史小报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历史课程改革注入生机。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教学中,示范和引导学生在探寻历史本原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求真意识,是历史学科德育的重要策略。 培养学生具有历史意识,不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看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发展地看问题,养成对前人的谦逊以及对历史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14.
图像时代的视觉化偏好给史学领域带来触动。图像得以登上史学研究殿堂,视觉化的历史表征受到欢迎,视觉化的不断演进冲击了史学的客观性根基,并对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视觉素养的能力要求。本科历史教学领域随之受到触动,需要从消除过去的"隔阂感",形成历史感,及时反映史学研究动态,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及培育国民意识等方面,认识历史教学融合视觉化形式的功能意义。在本科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图像时应遵循批判性与方法先行的原则,具体做好图像与历史教学的"五融入"。  相似文献   

15.
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历史教育界的共识,并有人提出了“阅读一实践一反思”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将阅读放在首位,说明阅读对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之重要。历史教师的阅读可谓包罗万象,但最主要的是专业阅读。因为,历史细节的刻画、历史动因的探析、历史想象的驰骋、历史感悟的闪现、历史意识的积淀,乃至历史教师教育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教师的专业阅读。尽管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等方面的知识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或缺,限于篇幅和讨论范围,本文试图从历史专业的视角分四个层次阐述历史教师的阅读。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教师资格证制度创始国,其历史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已相当健全。我国历史教师资格认定起步晚,发展较落后。本文通过对中美历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比较分析,为我国目前进行的历史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提出了提高历史教师准入标准、重视历史教学实习、吸纳非营利专业组织参与认定和明确注册形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伺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  相似文献   

18.
《天问》有关历史情况的提问,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特征突出。屈原以诗歌形式探讨了历代王朝(以夏商周为中心)的兴亡史,包含着治乱兴亡无常的命运感、悲凉感和危机感,充满着悲剧意识。他以求证、求真的理性态度看待历史,敢于冲破传统历史观的束缚,对历史上的兴亡事件、人事变迁等提出问题,或质疑,或求证,或影射,或讥讽,或评判,其间时时闪烁着批判的锋芒,体现了诗人进步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9.
陈福志 《文教资料》2011,(25):136-138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受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首先,中学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历史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职业认同、教师知识观等三个主导因素。其次,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的。影响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这些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学科规划、教师间的合作关系、历史校本教材的有效开发、历史探究性教学等四大因素。  相似文献   

20.
郑礼明 《快乐阅读》2011,(26):121-12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戏说"历史的手法,来创设历史教学的新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活思维。但"戏说"历史须遵循如下原则:尊重历史的原则、适度"戏说"的原则、学生适应、参与的原则。"戏说"可结合学科知识、流行歌曲、传统文化形式、时政常识等多种形式展开,可引起学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