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婉秋 《广西教育》2008,(28):36-36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笔者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以“疑”为线索,以“学”为核心组织教学,把“疑”和“学”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古语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今又有人提出:“授之以渔,不如自己学渔”,各有其道理,但说的是同一点,就是自己会学,在自学中不囿于传统,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更应如此。本人在教学中尝试、总结出“获疑先学——有惑再释——自查巩固——质疑创新”的“自学创新”教学方法,其教学行为结构图式为:“教师→组织学习→学生←教师”,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提示、指点、引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随机指导。一、教学主要的程序1、获疑先学。这是指在教师设置的几个基本问题下,学生自己读书,尝试解疑。要顺利…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误区,特别是方法不对头,是造成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呢7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努力。一、加强预习,培养良好习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尚未预习,教师便开始讲解课文的情况。宋代的张载曾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如果我们连预习都不让学生预习,学生又何来之疑呢?学生无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的“五疑式”,是一种以疑问为引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结构。其主要教学过程,按探究问题的伸延顺序,可分为“自学生疑——尝试排疑——启发释疑——练习解疑——创造质疑”五个基本步骤。这五个基本步骤环环相扣,互相联系,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其中“创造质疑”一项,应根据教材的需要而设置,不必强求一律。见下面的“五疑式”阅读教学结构示意图。现以《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谈谈“五疑式”  相似文献   

5.
古语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今又有人提出:“授之以渔,不如自己学渔”,各有其道理.但说的是同一点,就是自己会学,在自学中不囿于传统.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更应如此。本人在教学中尝试、总结出“获疑先学——有惑再释——自查巩同——质疑创新”的“自学创新”教学方法,其教学行为结构图式为:“教师一组织学习一学申一教师”,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提示、指点、引导,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随机指导。  相似文献   

6.
魏永才 《辽宁教育》2007,(11):35-35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学习,很多教师精心设疑,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但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仅仅靠教师“设疑”、学生“探究”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问题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主体,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无过于质疑问难。我尝试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以疑促思,自读释疑,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一、个人预习,小组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确立课文的探究目标,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个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往往指导学生看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书,回答问题。这一过程恰是在教师设疑的基础上,学生“质疑——发现——表达”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分析、理解、创造,把握文章内容(内化),然后组织语言表述(外化),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设疑则要富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一、设疑的启发性设疑的启发性,就是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于启迪学生智慧,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创…  相似文献   

9.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由关注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如何“学”——关注学生、关注文本、关注学习。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为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必须切实在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学生“移情别恋”。“移”者 ,“疑”之谐音也。疑者 ,设疑、质疑之谓也。眼下以倡导学生质疑问难为时髦 ,其实让学生质疑固然好 ,但教师在适当时机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设疑质疑也无不可。这种师生互动 ,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也反映了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符合并反映了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交流和对话过程的本质。阅读教学的实践也证明 ,设疑质疑 ,不仅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养成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激发…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构建“多样激学,引发动机——自主阅读,引导质疑——合作讨论,深化理解——综合练习,发展提高”活动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阅读教学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质疑式”阅读教学,是指课堂阅读教学中,鼓励、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由“整体感知——自我设疑——讨论释疑——总结归纳”等环节构成,其核心环节是自我设疑、自我解疑。  相似文献   

13.
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知,“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思”又源于“疑”。这就要求教师将“疑”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疑问进行相机诱导;可以以质疑为切入口展开教学,紧扣重点语段词句,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质疑;可以展开合作探究,借助个人的力量和集体的合力释疑;可以借疑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14.
政治课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 创造一个充满问题的学习情境 一般的思维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地设疑、激疑、解疑,形成有疑——有问——有思——有解的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进”。如在讲“民族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时,可联系现  相似文献   

15.
引疑七法     
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质疑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入阅读,精心设问必然成为关键。由此可见,精心设计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精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创设条件。  相似文献   

18.
解,就是讲解,解疑,解题答问。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解作业之疑。“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解”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学的能力。教师解得明白,解得深刻,解得透彻,解得形象,解得艺术,学生就会听得清楚,理解透彻,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用得准确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 :“问与学 ,相辅而相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因此 ,一个语文教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题置疑 ,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会了思维的方法 ,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 ,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所以 ,设问置疑、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是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文本提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进而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索和探究。这种师生间的一引一探,所依托的前提是巧妙的提问,这种提问应有较强的情境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设疑,诱导想象”,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巧妙设疑诱导“入境”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教师创设的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儿童的想象。巧妙设疑,诱导想象,可跨越时空,缩短距离,将文本“还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