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要求把传统的"要我学"被动教育模式转变为"我要学"积极主动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建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师生的教与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管学生服的家长式教育,而是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乐于教、善于教,学生爱于学、勤于学。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迫切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惯性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实际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模式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教育模式低效高耗,培养的学生层次不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最大的浪费在课堂,浪费的根源在教师.为寻求最优的教学方式,笔者先后尝试过"中学物理导学模式"和"创新教育的物理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自感美中不足,仍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完善,试想能否冲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呢?为此立项申报了"十五"省级课题:探索"第三教学",提高学生学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彬 《文教资料》2020,(4):208-209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变革,目的是打破旧的、僵死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窠臼,建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新课程改革以"以人文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高度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未来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  相似文献   

4.
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中心。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种属性的独立的教育类型,必然需要坚持"教育性"这个根本属性。因此,在高职课堂教学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具体到高职课堂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是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是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从总体、小组和个体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中具体实践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5.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指在课堂教育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主要目的,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不断地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现、探索以及创造的学习空间,并且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通过"白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不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优良学生,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问题,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在班额人数较少(20~30人为宜)的条件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创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如何更新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授课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评价手段为内容,达到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魏军  冯庆 《时代教育》2013,(13):187
高职教育是将培育具有高级技术能力的应用性学生为核心任务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教育运行改革理念的核心内容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教育运行模式中现存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就高职教育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下新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依托,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案教学"模式是学生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文中就高中物理课堂实施"学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为高中物理教育者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成人高教创新教育滞后和学生创新能力薄弱原因探析 (一)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应试"成为教与学的中心,分数成为衡量教与学的唯一尺度.结果是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就学什么、怎样学,完全以在考试中得高分为目标.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完全束缚了学生学习能动性,使"教"与"学"都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活动.如此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和惰性,这也是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交流—互动"教育模式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中"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交流—互动"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本文重点阐述"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及其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高职高专教育模式下的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具备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而新闻采编专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能力有着特殊而具体的要求,为培养出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新闻实践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高职高专教育亟待创新教育观念,构建新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谷伟 《林区教学》2014,(12):6-7
鉴于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矛盾和本科院校的就业问题,提出一种"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校教学、企业合作和学生就业的预就业过程,培养应用型人才。"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学生就业铺设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刘洪乔 《考试周刊》2014,(22):50-50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全社会的各方各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被动的授课方式,主要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会主动思考,只会服从指令。这样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转换授课模式刻不容缓。文章探讨了怎样以互动的授课模式教学和这种授课方式的益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将对分模式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相结合,基于"对分易"教学平台,创新性地设计成果导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实践,通过"对分易"教学平台特色功能,实现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成果导向课堂教学的内化、评价过程,并体现出成果导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核心特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对达成情况进行实时、定量的评价。对分成果导向课堂切实的实践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也大不相同,为此,教育好一个学生既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多合一"教育模式和良好的家校合育的教育环境,还要实现家校教育理念互通,切实为学生搭建起喜闻见学、快乐成长的健康舞台。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不断实现"以学生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以此保证学生全面综合发展。而传统的授课模式,大多数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要想高效地培育学生的个人素养,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就必须要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7.
采用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对高职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本文着重从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简介和我校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行阐述,说明该课程模式为我国的高职教学寻求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精英教学"过渡到当今的"人本教学"的模式,我们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条件来改善"人本教学"模式,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自己做好主导者、启发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的现代媒体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以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独立、及时、高效地搜寻、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作为中职教育重要学科的语文教学蕴舍着职业教育的特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训练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够用、实用、能用"为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就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要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同时,要打破"唯分数是举"单一的评价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主动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反对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初中阶段教学广泛使用了生活化教学法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几何知识的距离,又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知识.在几何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实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链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