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夏坐唱是宁夏的地方曲艺之一,于20世纪70年代末命名,以后一直活跃于区内外曲坛,获得了不少荣誉,引起了专家、学者及曲艺界的关注.但关于宁夏坐唱的形成却少有学者研究,一是宁夏坐唱命名较晚,这一曲种的研究刚刚起步.二是地方文献资料中少有这一曲种的记载,缺乏资料支持.由于曲种的形成不仅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与时代背景及曲艺自身的变迁、发展密切相关.将宁夏坐唱放在古代曲艺向近代曲艺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时调小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对宁夏坐唱形成的作用与影响,勾勒宁夏坐唱的形成历程,同时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坐唱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八音坐唱"历史悠久,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八音坐唱"的起源、分布概况及其艺术特征的研究,希望布依族这一"天籁之音"、"声音活化石"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宁夏坐唱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以期通过这样的思考来获得对宁夏坐唱这一民间说唱形态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对地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当前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向西开放视野下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共享做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4.
曲艺由农村进入城市,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曲艺在城市的演出场所的变迁,对于曲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大城市曲艺的繁荣相比,宁夏坐唱的城市化特征不够鲜明,但宁夏坐唱进入城市后,伴随着演出场所的固定化,还是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八音坐唱"因用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其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经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祝寿等场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形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儿童的启蒙知音,具有游戏性、生活性及文化性的特征。通过对黔西南州"八音坐唱"的探究,旨在挖掘其对布依族儿童的启蒙价值,并期能为现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其中八音坐唱尤为突出。八音坐唱是布依族儿童的启蒙之音,具有游戏性、生活性及文化性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八音坐唱的探究,引发对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思考,以期为幼儿音乐教育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滇剧,作为我国云南地区不可分割的文化输出特色之一,虽然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特色,但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之下,面临较为艰巨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本文将剖析滇剧在目前新形势下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滇剧教育、人才培养、作品创作与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积淀。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贵州布依族八音坐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深入探究"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现实困境,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为八音坐唱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老子》一书中曾提及四个与音乐相关的命题即"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可见《老子》提倡一种纯粹的、适度的音乐观,他认为应该给音乐一种完全"真我"的发展空间,抛开儒家的礼乐思想,抛弃矫揉造作的人为之音,音乐应该是自然天成的声响,散发着田野泥土的气息,表达草根阶层心声的天籁之音。八音坐唱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其音乐形式与内容与自然融为一体,让我们愈发的体会到《老子》所提倡"纯"音乐的价值,开始返回音乐的源头找寻"原生态",找寻音乐的"真我"。  相似文献   

10.
《唱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对歌唱艺术进行探索的专业著作。虽然它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戏曲演唱现象,且文字简扼,语言难懂(为宋元语言),令今人读来颇为费解。但经过后人对其精辟言辞的不断研究,《唱论》中对歌唱理念的高度提炼,使历代歌者从中得益匪浅。相比现在大量的国内外声乐文论,《唱论》中许多声乐理念的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它对我们当今的声乐教学仍有着实际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三种角度再次审视《唱论》,意图找出和再次认识《唱论》中的歌唱理念对当今声乐教学理论的借鉴和启示。以期更好地体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1.
“襄阳花鼓戏”的唱腔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襄阳花鼓戏有桃腔、汉腔、四平三支主腔,另外还有一百多个本地民歌、小调组成的彩腔,还有一部分是从湖北越调、梆子等吸收演变而来的杂腔等。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2.
小提琴传入中国近200年间,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小提琴艺术与戏曲艺术相融合的道路艰难曲折,也曾饱受争议。通过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不少成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传统戏曲的沃土中吸收营养,融合借鉴了不少曲调、唱腔和技法,既发挥了小提琴音质、音色和技法等方面的特质,又更好地表现出乐曲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的独特韵味、气质和风格。通过分析小提琴与戏曲艺术间交流融合的历史脉络,也对在这条道路上奋力探索的一代代艺术家和他们的小提琴作品做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3.
戏曲中的唱腔艺术首先讲究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圆润、饱满。演员所唱的每一个字,都要让广大观众听见、听清、听懂,从而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吐字归音的技巧——字头、字腹、字尾的正确掌控方法、步骤,还要懂得唱词辙韵的收声归韵的规律;同时把握和遵循好"四呼"、"五音"的出字之法和审字之规,力求在吐字艺术中做到声韵母过渡浑然一体,收声归韵自然贴切,做到戏谚中所说的:"擒字如擒兔,每字圆如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莆仙戏生存现状及其在传统艺术与现代生存中所面临的矛盾,指出莆仙戏存在的草根式生存危机与困境,提出莆仙戏在重围中寻求突破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武强年画是在燕赵文化大背景下发展出的一种木版年画类型,其中的戏曲年画是年画艺人将年画与戏曲相结合而创造的融空间与时间艺术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武强戏曲年画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房间布局,创造了"随类赋形"式的戏曲年画体裁。具有寓动于静、象征寓意、不拘一格、设色简明扼要的艺术特征。其戏曲学价值,首先表现在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清中叶以后河北地区剧种间交流与融合的时代风貌,其次是地域文化传统与时代呼声的有机结合,第三注重画面在民族审美情趣影响下的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16.
陈雅谦  谢英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1):78-81,88
历史上制约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来自于梨园戏班的内部"固守旧制"因素。几百年来,梨园戏班在演员的年龄、表演科步、戏曲内容的构造,特别是口授身传的师承关系上,执着地固守着从先辈那里留传下来的一些"遗规",较少变革。而潮剧和莆仙戏,则在发展中多有变革,指出这对于思考梨园戏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应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我国地方戏曲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就黄梅戏而言,其艺术传承经历了从民间师徒授艺到科班剧社传习,再到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样一系列的历史沿革。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艺术传承在教育方式、方法、内容、途径、规模等方面表现出相对独特性,其教育发展态势呈现出由单纯的技艺传授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由台前到幕后,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三种主要转变。正确认识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科学把握地方戏曲教育的发展态势与时代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或进一步完善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梁光辉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4):82-83,86
外国人把京剧称做“BeijingOpera”(北京歌剧)。这种翻译涵义混淆了京剧与歌剧的区别,让外国人误以为京剧是“在北京表演的西洋歌剧”。其实中国京剧既有与西方歌剧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在理论体系和表演方法与西方歌剧相区别的东方艺术。同时,阐述了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作为东西方舞台艺术的代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以唱为主伴奏为辅的演唱方法,并具体分析了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戏曲曲牌结构经历代发展在昆曲的昆腔中得以成熟完善,无论单曲牌结构还是整体性曲牌结构,其艺术成就及结构特点都被戏曲曲牌体的其它剧种以及后来形成的板腔体剧种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含山县含弓戏为全国稀有剧种,其含弓戏剧团在成立三十年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分析和总结含弓戏唱腔的特色、剧团的发展阶段、剧团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因,以期客观地展示含弓戏及其剧团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