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喜 《农村教育》2007,(1):125-125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观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3.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感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活动中.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生活.并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达到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学会做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但是,学校基础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仍是肖代学校育人的顽疾。长期以来,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及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学生和经验世界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就是因为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一种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如何从课中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识呢?  相似文献   

8.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发掘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究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社会情境中,使其在逐步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例谈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华 《西藏教育》2009,(8):35-35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目前《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1.
12.
刘萍 《安徽教育》2013,(1):52-53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在教授品德课的过程中,笔者在深深地思索:如何使一节品德课发挥它的实效性?一、做好课前准备,丰富活动资源"课前谁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素质教育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前准备"必不可少,只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14.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教科书的主人,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摒弃“教教材”的思路。激活教材,让平面的课本活动起来,给予课本生命给予学生“活”的课程;调整,让统一的教材个性起来,最有个性的教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整合,让孤立的学科丰满起来,使学生形成完整和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素养。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都有被别人留意和欣赏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多关注身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以发现孩子的个性为目标,以鼓励其个性成长来培养孩子早期的品德价值观。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及《品德与社会》的授课教师,我不断想尝试一种做法:就是如何让刚离开父母视线的孩子因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和表扬,成为一个极为好奇、爱在教师面前表现、善于积极提问的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熏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即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并与周围的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一、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如果目标把握不准,那么一切形式的活动都毫无意义。如在确定《我的爸爸和妈妈》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对本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一年级学生大多比较受溺爱,他们不太关注父母,更不…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其活动性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本文列举了作者看到感悟到的种种误区,引入作者的思考,如狭隘化倾向、非德育化倾向以及形式化倾向等,需要我们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20.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能够用心去体验、感悟并获得道德认知,会理解和掌握得更牢固。因此,在教学中应考虑什么时候学生需要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