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弹性概念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弹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目前巴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弹性作用机制、心理弹性的测量、干预等方面.但是,由于心理弹性本身的复杂性,学界至今未能对此概念达成一致.本文对以往的心理弹性概念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心理弹性概念研究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心理弹性"是在弹性力学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概念,近二三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首先阐述了心理弹性概念、促进心理弹性形成的保护性因素、作用机制以及与积极心理学的契合等问题,然后探讨了心理弹性研究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心理弹性研究正受到来自各方的积极关注,然而围绕心理弹性的基本概念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历程,心理弹性概念的争论进行综述,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在不同的情境下受到压力后仍然表现出健康心理的现象。并对心理弹性的测量进行了探讨,以促进这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心理弹性研究至今有40余年,已成为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梳理了心理弹性的概念、模型及测量工具,指出国内外心理弹性研究脉络为:从特定群体的心理弹性特点研究,到探讨其他变量与心理弹性的交互影响,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逐渐丰富。认为后续的研究大致会集中于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实践应用更加精细、优化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逆境、危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以往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表明,心理弹性研究达成了以下基本共识:心理弹性不是少数儿童的专利,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需要从个体的角度转变为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这些研究共识对青少年发展的启示是:积极主动地应对所有青少年发展中的风险,加强青少年发展的各种促进因素的开发以及将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延伸至家庭。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3,(A0):168-170
心理弹性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是能力与发展过程的统一体。通过对目前心理弹性研究内容的综述,文章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普通人群的心理弹性,注重心理弹性的普遍性;其次个体的心理弹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中应注重心理弹性阶段性与情境性的特点;最后个体的心理弹性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的内部、外部保护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理弹性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有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心理弹性不同的定义,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在进行研究时,都认可两个基本的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对心理弹性变量的探讨;对心理弹性内在机制的探讨是心理弹性研究的第二阶段,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在综合国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注重生态学原则、进行细化研究、拓展纵向研究、加强认知研究和实施干预研究,将可能成为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心理弹性是从弹性力学中引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目前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本文从心理弹性入手,探讨了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师作为儿童的重要示范者,人类灵魂的塑造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巨大的工作和社会压力,教师如何对自我进行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文章利用文献搜索,分析了心理弹性的概念、特征、与相关因素,及其在教师心理领域的延伸,包括弹性教师的特征、心理弹性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等,明确界定了弹性教师的概念,并对弹性教师具备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心理弹性研究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其心理弹性的两大影响因素,所以把“心理弹性”这个概念引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来,探讨其心理弹性,希望能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界已成为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Wagnild&Yong(1993)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用以调和压力的消极影响,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个性品质。Rutter(1990)将心理弹性描述为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Masten(2001)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适应与发展中克服高危因素而取得一系列的积极结果。Luthar(2000)认为,心理弹性是描述个体在处境不利条件下积极适应的一种动态过程,它不是一种个体特质或其他的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12.
教师压力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弹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弹性是儿童适应性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它是指个体在面临严重压力或逆境时,其心理功能没有受到损伤性影响,相反表现出良好发展的现象。教师作为儿童的重要示范者,对其心理弹性的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利用文献搜索,回顾了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在教师心理弹性领域的延伸,包括弹性教师的特征、心理弹性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以及教师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且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教师本身、师范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促进教师心理弹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心理弹性”是在弹性力学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命题,该研究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心理弹性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本文首先对心理弹性进行了界定,进而探析了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最后论及心理弹性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对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但研究者们对心理韧性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对此概念的翻译也不同,有"复原力"、"抗逆力"、"心理弹性""、压弹"等。对此概念的定义也出现三种不同的趋势,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近几年许多学者倾向于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为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不利生活环境或创伤、重大压力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并且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安全稳定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作为高校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稳定的自我保护的心理属性,把“心理弹性”这个概念引入到大学生群体中来,汲取弹性理论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积极因素,建立其与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相关性研究,在分析大学生群体心理弹性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应急机制,以期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心理弹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晓倩  麻彦坤 《天中学刊》2011,26(1):136-140
遭遇困境仍然发展良好的个体被认为是具有心理弹性的。心理弹性研究经历了保护因素的确认、弹性形成机制的探索和心理弹性干预三个阶段。心理弹性研究主要有以变量为中心和以被试为中心两种范式。操作性定义难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分散是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今后研究取得进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的神经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结果发现:(1)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3)神经质对心理弹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社会支持对核心自我评价有显著预测作用;(4)核心自我评价在其神经质、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社会支持在神经质与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弹性之间也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童年期心理虐待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4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和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32.32%;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自尊的影响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研究表明,童年期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还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心理弹性可以有效避免由童年期心理虐待引发的低自尊,从而预防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6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内控性是心理弹性的有效预测变量,该研究结论为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压力/逆境中个体的发展,强调个体在不利环境的积极适应。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以及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以干预促成心理弹性是心理弹性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们总结了心理弹性者的一些心理特点和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