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点篆刻①     
刻印章,因印文多用篆字,故又称篆刻。印章是(?)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它和我国的书法、绘画、雕(?)等一样,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印章种类有官印、封泥、肖形印、花押、私章、闲(?)等。印章用朱色钤盖,钤出的印文为红地白字的,称白文”印,也叫“阴文”印;钤出的印丈白地红字的,称朱文”印,也叫“阳文”印。印章这门艺术,如果从获得的殷代三方“殷玺”算(?),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刻铸的文字应用“籀文”,秦  相似文献   

2.
爸爸是位教师,每到期末,他为学生奖状盖章时,总是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才郑重地盖上。可还是常常盖不正。能不能不看印面就知道印章字的方向呢?我把爸爸的公章借来,反复地在纸上试盖,反复地想,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我在白纸上用直尺和铅笔画一个大大的“十”字,把印章翻过来,印面朝上,印柄中心对准“十”字的交点,左右旋转印章,使印章字的方向与白纸上“十”字方向一致。接着,我在印章柄边缘与“十”字的四个交点处做上记号,再倒过来,用直尺和铅笔把对应的两点连成一个“十字”,为了不使上下颠倒,我把朝下的“十”字尾巴擦掉,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3.
许慎把各种不同写法的古文、籀文、或体等字体附在正篆下称之为重文,重文大多数但不完全是异体字,主要来源是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和奇字等,重文研究对汉字构型学和字用学具有重要意义。巾部的重文由两个古文和六个或体构成,且都是异体字。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中巾部字重文的产生规律、形体来源及其研究意义的探析发现,巾部字重文产生规律主要是更换声符或形符,主要产生于古文和或体。  相似文献   

4.
大徐本《说文》小篆或体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徐本《说文》篆体字头下,有时出现另一篆文.许慎把它和古文、籀文一样称作"重文",王筠则称之为"或体",许瀚称之为"小篆之异文",段玉裁则说它是"异形而同字".这些或体是怎样出现的,与正篆是何关系?性质如何,有何意义?本文拟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印章     
中国的印章发明极早,它的重要性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没听说西方人为了一方印章而恶战连年的,但中国夺印即掌权,为此战争不断;做官把印丢了,是一件如同官员自我罢黜的极大事件!直至如今的时代,办事只信印章不信签字的事仍屡见不鲜,可见印章的分量。  相似文献   

6.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7.
篆刻的发展史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 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  相似文献   

8.
正"花押印"是篆刻的一种别样范式,用字大多数是楷书和蒙古文。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期花押印就已有使用。所谓"花押印",就是将花押式样刻到图章上,用以代替书写押字的印章。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中有记载:"(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榖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也就是说,花押入印可以追溯到五代。现在所见传世的"花押印"大部分为元代的作品,所以也称作"元押"。  相似文献   

9.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及物件上表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需蘸上颜料再印上.不蘸颜料而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称为蜡印.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为"玺",臣民的只称"印".  相似文献   

10.
卬印小议     
李晨奋 《现代语文》2008,(5):114-115
<说文·匕部>"卬"字下曰:"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卪,诗曰高山卬止."而<说文·印部>"印"字下曰:"執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许谓"卬""印"皆是会意字,然"印"字姑且还能说通,会"手持符信"之意,然"卬"谓"从匕从卪"甚是费解.今人多缘其形近,而将二字析为"古本一字"甚谬.  相似文献   

11.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12.
在篆刻作品中,常见到回文印这种印式。所谓回文印,就是将印文作回旋排列的一种印章形式。一般情况下,印章文字的排列顺序都是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的。读印文的时候,也是按这样的顺序来读。但有些单姓双名的人,在排列印文时,不愿将名字分拆开一个字排在右下方,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徽是奥运会最权威的形象标志。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都有会徽。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起来就像是个印章,像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又很像"京"字,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相似文献   

14.
“得”字的初形作(?)(导),本义为“取”。在甲、金文中有两形:一为从又持贝;一为从得声。按理形旁不同字义也会有别,但在甲、金文中偏旁增彳或省彳,一般认为“无别”。故得、(?)在古文字中被视为一字。汉、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得、(?)为同体,此后石经亦因之,传世经传亦皆用“得”而未见“(?)”,于是“得”行而“(?)”废,在实际使用中“得”、“(?)”合为一字。惟许慎《说文解字》分得、(?)为二字: 彳部“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见部“(?),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取也”。  相似文献   

15.
话说印章     
话说印章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印章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种,它1仅是官府或民间文书的信用凭证符号,而且是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必备之品,在现代商品市场中,它又是包装设计的独特手法之一。中国最初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它被称为玺、印。汉代以后,印章的称谓又...  相似文献   

16.
正蒋仁(1743—1795),初名蒋泰,字阶平,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空实居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长期往来、寓居扬州,与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为儿女亲家。其时,他在扬州平山堂得到一方古铜印,印文为"蒋仁之印",喜爱有加,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蒋仁",并改字"山堂"。乃"西泠八家"之一,清代著名篆刻家。其印章《真水无香》与《蒋山堂印》可谓是其代表作(见图1),也是在各种印谱上常见的两件作品。现对印文中"香"与"堂"的出处略做如下浅析。  相似文献   

17.
印章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印章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封建社会关于印的典故也屡屡说明印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印章的用途仍然很大。印章的存在和使用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它进行研究和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尚书·说命》篇"学学半"一语中的两个"学"字,向来被认为前一个读"教",其"古文"为"斆";后一个为学习的"学"。从楚简文字资料来看,"斆"、"學"二字都是古文"学"字。在楚简文字中,"教"、"学"二字都可以表示"教",也都可以表示"学",这属于楚简"教"族字中特有的"反义共字"现象,反映了楚人教育思想中浓厚的辩证法精神。  相似文献   

19.
吉语印     
吉语印,就是把吉利语刻成印章。这类印,起源于战国而汉代最盛。因为古人拜天信神,做事多求吉祥,故专门将一些带有吉祥意义的词语刻入印章,以图吉利。  相似文献   

20.
正高凤翰,字西园,"扬州八怪"之一,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高凤翰的印章源自徽派,与张在辛共同"开齐鲁印派之先河",艺术个性鲜明,印风大气磅礴。高凤翰的篆刻,一是学习秦汉印章,一是向山东知名印人张在辛学习。从印风上看,他的印章用刀简练,用字规范,字体从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构思精巧。高凤翰的篆刻创作,以五十五岁为节点,分为两个时期。五十五岁之前他用右手创作(包括书画作品);之后因疾病的原因,改用左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