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教版第三册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学习本课时,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相似文献   

2.
3.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相似文献   

4.
刘玲 《湖北教育》2007,(2):35-36
教学要求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意。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句的美。3.有感情地朗读。重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咱们以前学过丁许多描写景色的诗,下面我们就来像刘三姐赛歌那样赛诗如何?生1:我代表我们小组背一首《望庐山瀑布》。生2:我代表我们小组背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相似文献   

5.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相似文献   

6.
《古诗两首》包括《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这一胜利喜讯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古诗教学先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然后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程式化。课标指出“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诗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老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维度的对话互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8.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三位诗人生活的年代不同,所咏之物不同,但三首咏物言志诗都有着同样的灵魂——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9.
《古诗二首》是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六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包含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前者描写了漆黑的夜晚 ,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和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 ,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画面意境优美 ,语言形象 ,读了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者前两行讲的是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 ,联系起来 ,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 ,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一、初读 ,引入意境1 .范读 ,引入意境 在导入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以后 …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理念 常见的古诗教学是一节课学一首,或主要学一首,再拓展多首。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古诗两首》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点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12.
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晖”,能正确理解“泊、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会默写。3.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人思念家乡 ,热受母亲的真挚感情 ,培养审美情趣 ,丰富学生的情感。4 .通过本课学习 ,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并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 :CAI课件。学生 :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 ,带字典和词典。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相似文献   

14.
1.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实施三维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式整合。  相似文献   

15.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体验 在人的发展中,“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但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学生要“探究”、“合作”,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在研读过程中,要使小组各层学生都参与到“交流型”、“开放型”的课堂中来,消除了差异性对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形成了互动关系,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6.
陈玮  蔡惠玏 《辽宁教育》2003,(7):101-103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认知体".后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观统一的语文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激活课堂,关注个性,凸现主体,给师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的"学"一片放飞的天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现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两首>课文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2.学会本课4个生字。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  相似文献   

18.
19.
《暮江吟》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南下杭州赴任途中见暮江美一丽景色而吟咏的一首风景诗。诗中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教学这一首诗,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学习方法,从扶到入,入境悟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