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一般我们都习惯于从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城乡差距、贫富差别等宏观纬度来展开,而很少关注课程中内隐的公平问题。其实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是课程公平,探讨课程公平对于我国当代学校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我国近年来,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比较多,但很少深入地去研究课程公平的问题。应该说,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是课程公平,探讨课程公平以及衡量课程公平的基本维度,对于我国当代学校课程改革是有意义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积极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课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以教育公平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政策,政策才具有生命力和价值。与此同时,课程政策的制定必须优先考虑公平原则,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维护教育公平,这个过程中,政府担当着责无旁贷的首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课程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虽然人们对课程公平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然而关于课程公平问题的研究习惯于从课程外部展开,而很少关注课程本身的内在公平问题。文章希望立足课程本身,遵循古德莱德五级纵向课程观的逻辑脉络,疏理实然课程中存在的公平问题,揭示实然课程在公平方面如何与应然课程渐行渐远,希望能从保障机制、课程内部诸要素和教师等出发,探讨建构课程公平的可能性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意识到,1968年,杰克逊在其《班级生活》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的心理成长.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知的目的明确、计划规范的显性课程;后者则是学校方面经由非学术途径,潜在地、无形地、间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个内在目标.座位、同学、教师、参与学的机会是影响班内教育公平的四个关键变量.由于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受到外在社会因素的制约,在实现班内教育公平的问题上,教师有其"能为"与"难为"之处.课堂教学内的教育公平需要完整的教育理念做支撑,需要社会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要实现教育公平,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应关注教育对象的差异.因此,要改革现有农村幼儿园课程,提高农村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具体内容包括: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以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立足农村幼儿的发展需要,提高课程目标的适宜性;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制定基本教学规范,加强幼儿园课程管理,以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社会学视野内的集合型课程与整合型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法定课程与师定课程等几种成人教育课程类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成人教育课程研究与改革提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吴支奎 《教育导刊》2014,(12):10-12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课程公平,课程公平的实质是承认知识多样化,倡导多种多样知识以“合法”身份进入课程。课程公平问题缘于课程作为官方知识的载体,通过课程分化和标定来完成知识的不公平分配。课程公平的实现可通过加强校本课程开发,重建知识伦理;推进冲突性整合,实现课程知识的多元共生;深化制度变革,调整课程知识的供应制度等路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在学理上,课程知识观是关于课程知识的“性质”、“功能”与“实践方式”等最根本性问题的理解。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来实现人的生成的,通过对知识社会学视阈中课程知识观的学理分析与考察,为教育中人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性质上,课程知识中“无人身”的中性判断被颠覆;在功能上,课程知识提供了“知性”与“人性”相遇的可能“场域;”在实践方式上,课程知识在其“组织策略”中生成人。  相似文献   

12.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3.
知识是教育中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知识观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使得受教育的主体和施教方对知识有可选择性,这就决定了在这一课程领域对知识和知识观必须建立正确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有普适性与境域性之别。普适性知识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共同承认的知识体系,是目前占主流地位的科学知识。境域性知识是指地方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及缄默性知识等,它是特定人文情境与范围内有价值的知识。普适性知识由境域性知识发展完善而形成,境域性知识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与生命活力,二者相互支持。与普适性知识相应的课程是主流文化中心课程,它统治着整个课程世界,并成为各国国家课程的核心;与境域性知识相应的课程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正在补充着国家课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当代新课程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引下,由系列化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与运行活力的,用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的指南。  相似文献   

16.
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倡导的是地方文化差异性及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表明为一种立场和态度。地方性知识理念和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基本形态是综合性的,而非"学科化";是实践性活动,而非"课堂教学化";是实践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非"教材化"。同时,地方性知识对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显性课程旨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其基本技术、技能,而隐性课程则对学生的品质、习惯、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挖掘隐含在体育课中的德育和美育等其他教育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有助于显性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变化、职业转换加速,导致教育的持续性更加重要而迫切,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此形势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和态度,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本文以终身教育为视角,通过对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改革趋势的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分析,剖析了我国传统高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对我国目前高职课程改革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知识观转型视野下课程知识意义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扶持和滋养的特性.近代以来,受知识认识论的制约,课程一味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人"隔离于知识之外,知识的意义被严重遮蔽.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日益凸显,知识的意义逐渐回归.立足知识观转型这一背景,借助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尝试探寻课程知识意义重建的路径:理解课程、体验课耀和建构课程,彰显人作为精神生命体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