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八小时以外》接触大约是90年代,那时在繁忙琐碎枯燥的教学工作以外到学校阅览室看报纸杂志是我最喜欢的消闲方式。某天看到一本叫《八小时以外》的杂志,立即被它的杂志名称吸引住了,“八小时以外”,这不就是为我们上班族特办的杂志吗?这个独特新颖的杂志标题意在告诉读者,抛开工作,抛开繁忙,静下心来,到我这儿休闲娱乐,它会给你快乐愉悦。于是我便与这本不谈工作只是休闲娱乐的女性杂志结下了缘。  相似文献   

2.
你我之间     
《八小时以外》杂志:首先,我感谢《八小时以外》杂志,伴随我父亲走完了人生旅途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其次,感谢《八小时以外》杂志指导我的妻子战胜了疾病。很多读者称它是良师益友,但我的经历却告诉我:《八小时以外》杂志是亲人、老师、朋友,是呵护健康、延续生命的天使和保护神。结识它真乃人生的一大幸事。思念父亲,总会牵出对《八小时以外》杂志的一段情愫。在父亲卧床的最后三年里,除了母亲手和儿女们的衣食照料外,酷爱书报刊的父亲,越到后来越想阅读《八小时以外》杂志了,期期必看,刊物上的文章简直成了他生命中的慰藉。一次,病重中的父亲与我闲谈:"我这一辈子,不嗜烟酒,不计较吃穿,惟视书报刊物如贾宝玉颈项上的‘通灵宝玉’一样。接触这么多休闲生活类的刊物,感觉还是《八小时以外》杂志好。"  相似文献   

3.
他乡遇故知     
今年我到美国芝加哥看女儿时,有机会跟随女儿去了芝加哥图书馆。女儿介绍说,这个图书馆收藏着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书刊。我在七层的中文书刊区,看到一些知名中文图书占了两排书架。最令我惊喜的是,我竟然在仅有的几种中文杂志中,看到了我喜爱的《八小时以外》。真是他乡遇故知,看到《八小时以外》我竟有种看到家人般欣喜。更令我激动的是,这里不仅有贵刊今年上半年的杂志,  相似文献   

4.
《八小时以外》这本杂志,按说女性关注它会比较多,不会引起我们男人的阅读欲,但前几日无意中翻阅同事放在案头七月份的《八小时以外》,却着实让我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心理历程,不禁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做个  相似文献   

5.
留言板     
《八小时以外》2010,(12):11-11
得知《八小时以外》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我有点不相信。我爸爸费了半天劲,终于在大摞的杂志里找到了80年代的《八小时以外》,书页都已经变黄了,但我看到了里面夹着很多纸条,都写着宇。爸爸解释说,那都是他当时认为很重要的内容。妈妈说,  相似文献   

6.
到北斗艺术馆看展览,见几位年轻姑娘正在整理杂志,走近一看竟然是《八小时以外》!啊,《八小时以外》!我手捧着它,仿佛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7.
留言板     
《八小时以外》2011,(2):13-13
潘婷婷(来自126邮箱) 《八小时以外》创刊30年了,真的很吃惊,比我的年岁还长。爱上此刊,是从爱上刊名开始的。它让我学会了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很美、很充实。特别感谢《八小时以外》及《八小时以外》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2011年已向我们走来,内心有许多的祝福想借此机会表达: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8.
浪漫的事     
曾经的29年我没有赶上,但幸运的是作为《八小时以外》杂志新一代的小编,我凑巧赶上了第30个年头。那天,我在一个很熟悉的地方和一个很熟悉的人聊起了《八小时以外》,于是听到了一件关于这本杂志的浪漫的  相似文献   

9.
杂志的名字叫《八小时以外》,我文章的题目是《十六小时以内》,凯非驴唇不对马嘴。  相似文献   

10.
等待下期     
张楠 《八小时以外》2008,(11):99-99
我还是个学生,起初是在妈妈的影响下了解到《八小时以外》这本杂志的。妈妈可是这本杂志忠实的FANS。妈妈现在依然在买《八小时以外》,我也是每期必看。很喜欢《小说》和《情感》这两个栏目,也许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原因吧,一直喜欢翻阅情感类的文章,对这方面比较"感冒"。可是看得多了,感觉有些俗套了。《八小时以外》的情感类文章总是很新颖,总能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留言板     
《八小时以外》2010,(10):13-13
孙捷(天津) 曾记得1980年《八小时以外》创刊的消息,还是由新华书店代为发布的。为了能及时阅读到这本新中国第一本休闲杂志,我当时在红桥区大胡同新华书店预订了一本,用新华书店特意准备的明信片和圆珠笔填写清楚我的姓名和住址。待《八小时以外》创刊号到货的时候,我收到了邮局投递的明信片,用这张明信片,我在新华书店顺利地领到了这本杂志,当然我也为明信片的邮资支付了0.02元。  相似文献   

12.
柳萌 《八小时以外》2010,(12):30-30
《八小时以外》杂志即将创办的时候,由老编辑余秋明带着办刊的方案,来北京跟我长谈半天。《八小时以外》在天津创办,我这天津人对家乡刊物理所当然要出力的,除了提些具体意见和建议,我还特意为他们写了两篇专访,访问电影演员赵丹和著名播音员夏青,顺便为这本杂志求得赵丹墨宝。从此,我就跟这本杂志结下笔缘,每逢回天津探亲都到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读者调查表     
亲爱的读者朋友,值此岁末之际,《八小时以外》杂志全体同仁向大家表示衷心的问候,感谢朋友们多年来对本刊的支持与关注,并希望在今后的时日里,《八小时以外》能带给您更多的情感关怀和文化体验。祝大家新年快乐!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不是朋友提醒,作为曾经的读者,我差不多已经忘了这本杂志了《八小时以外》。  相似文献   

15.
刚刚,刚刚参加完《八小时以外》杂志举办的情人节活动——明年你还爱我吗?刚刚,我们相互给对方写了一封信,封存在许愿瓶里。刚刚,他还那么用力地抱着我,那么踏实,那么温暖。  相似文献   

16.
留言板     
《八小时以外》2011,(3):13-13
潘婷婷(北京) 《八小时以外》创刊30年了,真的很吃惊,比我的年岁还长。爱上此刊,是从爱上刊名开始的。它让我学会了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很美、  相似文献   

17.
八书语     
本期开始,《读书》栏目将增设《八书语》板块,当您细细品读过以下我们为您重点推介的图书之后,可将您的观后感写给我们,与《八小时以外》的爱书人一起分享。我们将评出五篇优秀书评,并选择其中一篇最优秀的刊登在下期杂志  相似文献   

18.
刘帆 《八小时以外》2013,(10):24-26
它是必备的玩具
  张同学
  高二学生
  年龄16岁
  《八小时以外》:平日用手机做什么?
  张同学:通讯、玩游戏、看电子书。
  《八小时以外》:平均每天有多长时间使用手机?
  张同学:8个小时。
  《八小时以外》:手机是否方便了生活?
  张同学:必须啊。
  《八小时以外》:手机带来的最方便之处是什么?
  张同学:很多啊,智能手机可以替你做很多事情,比人脑记忆强多了。
  《八小时以外》:手机带来的不便之处是什么?
  张同学:一直要充电,如果忘带了就很惨。
  《八小时以外》:身边的同龄人也在用手机吗?
  张同学:是的。学校里规定上课不让用,我已经被老师没收俩手机了。
  《八小时以外》:没有手机你能活吗?
  张同学:不能吧……那不就和在孤岛上活着一样吗。  相似文献   

19.
读编往来     
读者信件选读亲爱的编辑,你们好!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偶遇《八小时以外》就深深爱上它了。从那以后,每个月我都到报亭购买《八小时以外》,买到后心情特别激动。每次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读完后,还会把里面精彩的文章推荐给周围的同学分享。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我还是起重电器厂的一名普通工人。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不丰富,电视节目少,也不普及,所以为数不多的几种报刊就成了人们主要的休闲大餐。在我的记忆中,最熟悉的两本刊物就是《大众电影》和《八小时以外》,而《八小时以外》最贴近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精彩纷呈,期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