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负性在目前已经成为应用比较广泛的化学概念之一。早在1819年瑞典化学家柏齐利乌斯(J.J.Berzelius)就提出二元电化学理论(简称二元论),他认为每个化合物必定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电正性的,另一部分是电负性的。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的亲和力就是电性不同  相似文献   

2.
元素电负性的三种标度 元素电负性(X),自鲍林(L.Pauling)于1932年最先提出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所谓元素电负性X,就是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化学物质中以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即键合原子,都有得失电子的能力。若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称电负性大;若原子提供电子的能力强,称电正性大。人们把一个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对的相对能力称为该元素的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X)。由于定义和计算的方法不同,所得电负性的数值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标度有以下三种: 1.Xp 1932年鲍林(1.Paling)在研究化学键的键能E和化合物的生成焓ΔH_f等热化学数据时发现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从1874年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J.H.Van‘t Hoff)和法国化学家勒贝尔(J.A.LeBel)首次阐明了碳原子具有四面体的立体构型的概念以来,出现了不少对手性系统命名的方法[1-3].……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在二元化合物里,两种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为离子链,固态时为离子晶体,电负性差值在0-1.Z间时为极性链,固态时一般为分子晶体。据此,氯与铁的电负性差位小于1.7(氯电负性为30,铁为1.8)。则铁的两种氯化物应为分子晶体。但是FeCl2的熔点为672℃(较高),而FeC13的熔点为306℃(较低人FeCI。在固态时并不是分子晶体,而基本是离子晶体,FeC13是分子晶体。铁的两种氨化物的晶体结构不同,可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离子极化理论是从离子链出发,把化合物中的组成元素看作是正、负离子,然后考虑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不对称卤代烃、醇的消除反应中[注]以及不对称烯烃加成反应中,无论是α——消除还是β——消除,是亲电加成还是亲核加成,都可以用氧化数观点来加以认识和分析。根据氧化数概念确定化合物中原子的氧化数原则就有:(1)两个电负性不相同的原子相结合,化学键数决定氧化数的值,电负性的大小决定氧化数的正负。电负性较小的原子的氧化数为正,电负性较大的原子的氧化数为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最后一个诺贝尔化学奖于 2000年 10月颁给了三位在导电聚合物的研究中获得杰出成就的化学家,即美国的黑格 (A.J.Heeger)、马克迪尔米德 (A.G.MacDiarmid)和日本的白川英树。值得一提的是,共享这个荣誉的三位化学家不仅私交甚好,而且在这个领域的开拓初期曾经共同工作过, 1977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 J.Soc.Chem.Comm.上的那篇有关导电聚合物的最重要的文章,就是由他们共同署名的。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中是非常罕见的。 导电聚合物   准确地说,导电聚合物应当指导电有机聚合物。常见的有机聚合物通常…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斯是一个伟大的化学家,他因提出电负性相近元素可以“共享电子对”形成共价键,与布朗斯特(提出酸碱质子理论)几乎同时提出酸碱电子理论,他一生有41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路易斯也是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他培养出5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路易斯提出的电子理论以其名字命名,对共价键的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形成、物质结构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是中学化学奥赛的必考点。  相似文献   

8.
电负性是指分子中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相对大小的量度,此概念最早由pauling提出,利用电负性数值可定性地判断化学键的键型和极性,也可解释化合物、元素的递变规律以及进行生成热计算等。目前对电负性的标度和计算有多种方法,容易使读者对电负  相似文献   

9.
一、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这个概念是 Pauling 最先提出来的。他定义电负性为“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少化学家曾对它作过各种解释。较受欢迎的一种解释是:“除了两个原子相同和带有同样取代基以外,两个原子成键的电子云是不对称的(相对于该键的垂直等分面),电子云基本上不是向键的这边就是向键的那边移动,这要看哪个原子(核加电子)对电子云有较大的引力,这种吸引就叫电负性”例如,在 BrCl 分子里电子云向 Cl 这边移动,以致于在 Cl 旁发现电子的几率比在 Br 旁的大,也就是 Cl 对电子云的吸引比 Br 大,Cl 的电负性比 Br 大。从元素周期表看:右上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大,左下角的原子电负性最小。电负性的近似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本章新增加五题。 P.28 4.(1)原子晶体(2)分子晶体(3)离子晶体(4)分子晶体 5.氯化氢分子间有氢键生成,这是因为氯原子电负性较大,H-Cl键极性较强,与Cl原子通过静电吸引可以形成氢键。但由于氯原子半径大,所形成的氢键很弱,对化合物的性质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甲烷分子间,由于碳原子电负性较小,一般不生成氢键。这可从它们的物理性质推断  相似文献   

11.
解答 按照Pauling对电吸性的含义,“电负性是指存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但并不是元素活泼性的标度”。可知,惰性气体在某种条件下显“惰性”,但不能得出:它没有吸引电子的能力。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已制备了许多稳定的“惰性”元素化合物。Xe~+[PtF_6]~-、XeF_2、XeF_4等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K值法代替电负性法来判断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所得结论基本与电负性判据相同,而与电负性方法相比,具有简单易记,容易掌握的特点,所以是一种较好的简易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在蛋白质研究上相继取得很大进展。其中如制出了以胰岛素为代表的一些激素和酶的结晶体;德国化学家 M.伯格曼和 L.泽尔瓦斯进一步完善了各种氨基酸随意合成多肽的技术;上世纪40年代英国化学家 J.P.马丁(195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和辛格将俄国化学家 M.S.茨威特在1906年发明的层析法应用到天然蛋白质水解产生的各种氨基酸、二肽、三肽等均质混合物的分析及分离上,这是一种惊人  相似文献   

14.
本采用K值法代替电负性法来判断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所得结论基本与电负性判据相同。而与电负性方法相比,具有简单易记.容易掌握的特点.所以是一种较好的简易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结构进而提出了共价键的理论。此后,人们为了能够定量地说明共价键分子中原子吸引成键电子能力的大小,开始引入了电负性的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把电子吸引向自己的本领叫作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通常用x来表示,它是量子化学里的基本概念之一。有关电负性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6.
<正> 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无机化学》(上册)“分子结构”章节中有则习题[1],问:CF_3H能否形成氢键?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田荷珍老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书》的答案是,CF_3H能形成分子间氢键[2].F_3C-H……F-CHF_2对此答案,笔者有所异议.CF_3H究竟能否形成氢键,让我们首先从氢键的形成谈起.一般,分子间形成氢键必须具备两个其本条件[3]第一,分子中必须有一个与电负性很强的元素形成强极性键的氢原子.第二,另一个分子中必须有带孤电子对,电负性大,而且原子半径小的元素(如F、O、N等).因为氢原子的特点是原子半径小,结构简单,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无内层电子,这个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元素形成共价键后,电子对强烈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一边,使氢几乎成为赤裸的质子,它呈现相当强的正电性,因此它易于另一分子中电负性大的元素接近,并产生静电吸引作用,从而形成氢键.氢键通常可用X-H…Y表示.X和Y代表F、O、N等电负性大,且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从这点来衡量CF_3H中的H原子,它是不符合以上条件的,因为H是和电负性不太大的C原子相连的,H原子不会有很强的正电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8.
谈氧化数     
虽然目前中学化学课本未引入氧化数的概念,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将来还是要引入的。而且好些学校在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中,也已导入氧化数的概念。为此,仅粗浅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参考。1.氧化数的涵义1948年Glasston首先提出氧化数的概念。此后,为使氧化数概念更加实用,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以致一个时期在化学书籍中,其概念有不同含义。至1970年,“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学会”(IUPAC)在《无机化学命名法》中进一步严格了氧化数的概念。指出:“氧化数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是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其确定方法如下:(1)单质中,元素的氧化数为零。(2)在离子型化合物中,元素原子的氧化数等于该原子的离子电荷数。在共价化合物中,把属于两原子的共用电予对指定给两原子中电负性更大的一个后,在两原子中表现出的电荷数就是它们的氧化数。如H_2O(H:O:H)中,氧的电负性比氢大,所以氧的氧化数为负Ⅱ,氢的  相似文献   

19.
<正>电负性的概念是用来表示两个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吸引键合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键合电子的能力越强。在元素周期表里,每一种元素对应一个电负性数值,如氢2.1、碳2.55、氮3.04、氧3.44、硫2.58等。那么,当原子带上正电或负电后,它的电负性与中性原子是否相同?原子带上正电,对电子有静电吸引力,因此,它吸引电子的能力比中性原子强,所带正电越多,它吸引电子  相似文献   

20.
从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火柴,到军事上使用的烟幕弹,都需要磷。我们嘴里小小一颗牙齿和农田里所施成千上万吨的化肥,也都是磷的化合物。磷可说是人和动植物体内重要的化学元素之一,单质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主要的是白磷和红磷。白磷在黑暗中会发出闪烁的亮光,希腊文的“磷”字原意就是“鬼火”的意思。究竟谁最早发现磷的呢?曾经有人说是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孔克尔(J.Kunc-kel),也有人说是伟大的英国科学家波义耳(R.Boyle)其实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磷的,应该是德国汉堡的亨尼·布兰德(H.Br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