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尊重的内容有很多,总的一点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具体的方法是将心比心,我们不喜欢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也就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其实有时孩子在物质上需要的并不是那么多,他们需要父母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 ——如果您想让孩子聪明起来,就不要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如果您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就不要说孩子除了不喜欢学习什么都喜欢。 ——如果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当他面对别人的时候,他会失去自信,没有勇气也没有意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 ——与子女有效沟通需要有一些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态度。在交流中对孩子真诚、信任、接纳、尊重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他傻,都与这个时代脱节了,宁可住在70平方米的陋室,也不要学校新分的大房子;有人说他根本不像大牌教授,喜欢吟诗作对,为人谦和低调;有人说他洒脱,从教三十年来,编写的书除了《结构力学》,就是《趣味结构力学》,授课范围也仅限于东南大学,其他地方再高的报酬也不去兼职,他说自己就是喜欢教学,喜欢让他魂牵梦萦的三尺讲台……  相似文献   

3.
正亲子旅行,可以欣赏,不必模仿。那些关于"一定带孩子去旅行"和"千万不要带孩子去旅行"的争论更是毫无意义。用适合你们自己的方式,一起出发,一起享受旅行的快乐,一起相互陪伴,在旅行中找到只属于你们的风景,就是最好的旅行。亲子旅行,可以去北极,也可以带孩子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玩着长大。环游世界的孩子,看到的未必是世界,他最想玩的,也许还是游乐场里的那架滑梯。旅行控爸妈,也可能养出不那么喜欢旅行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他的弟子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做。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宽容。但我觉得不完全对,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那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可  相似文献   

5.
教育问与答     
《父母必读》2013,(2):112-113
我们家儿子现在3岁2个月,上幼儿园有4个月了。但是在幼儿园里不喜欢跟小朋友一块儿玩,从幼儿园放学之后,让他跟小区里的小朋友玩一会儿,他也不愿意。拉着他,他不去,推着他,也不去,让我特别苦恼!  相似文献   

6.
<正>孔夫子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他人。而到了现在这个时代,我想说,"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即使是你觉得好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韩非子》中的郑人,是一个"我把我觉得好的都给你"的典型代表。郑人爱鱼吗?当然爱!他买了一缸鱼,放在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千万)不要让别人去做。也就是说,对自己不喜欢、不擅长,没有多大兴致甚至有些讨厌的事情,也希望他人和自己达成共识,不要去做(从事)——别强迫人家去做。  相似文献   

8.
聪明的女仆     
从前,有一个少年名叫雷夫。他是一个惹人喜爱的小伙子。从来不愿意听别人的话,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我的孩子,自己有主见是好事,”他的父亲说,“可是,要知点也很重要。”可是,雷夫现在却不愿意听那样的话。他说:“父亲,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在那里,我喜欢怎么做事就怎么做事。”他的父亲恳求雷夫不要去,可是他越恳求,雷夫越坚持要去。最后,他的父亲说:“你的倔强将会使你陷入困境。可是,至少听我一句忠告:你做什么都可以,但千万不要去为巨人工作。”可雷夫会听别人的忠告吗?不,他才不会呢。他偏偏就去了巨人的房子!道,别人有时候比自己…  相似文献   

9.
我的故事缘于一次家庭大战. 爸爸喜欢吃知了猴,更喜欢捉知了猴.为了捉知了猴,他可以跑几百里路回老家去.在我看来,那纯粹就是为了寻找他童年的感觉.现在倒好,在北京他也能找到可以捉知了猴的地方.每天晚上碗筷一放,他就会拿起小手电,骑上自行车,奔向他理想的“圣地”. 妈妈不喜欢吃知了猴.她说知了猴也是动物,还专门有人呼吁要保护它们.爸爸却说不要拿无知来骗小孩子,知了从生到死,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害虫,并提出让我们跟着去捉知了猴“开开眼”. 我是中立方,也不吃知了猴,不表态.但是经不住爸爸几次力邀,也禁不住心中的几分好奇,不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就跟着爸爸去走一趟、看一看.  相似文献   

10.
我的朋友     
刘舟(音)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中国男孩。他的英语说得很好,并且也会说日语。他喜欢数学.但是他不喜欢语文。刘舟高高瘦瘦的。他很希望变强壮。他的爸爸是名工人.他告诉刘舟要多做运动。所以刘舟每天都起得很早。吃过早饭后,他步行去上学。他大概要走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放学以后,他再走着回家。他说:"我现在强壮了。"  相似文献   

11.
一三更半夜爬起来,坐在床头给身在北京的董璐瑶打长途,我说:"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你,一直一直都不喜欢,可为什么你去了北京还不到半个月,我却那么那么地想你?"  相似文献   

12.
锦囊妙计     
规定数量 带盈盈逛街的时候,盈盈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看到这个喜欢,看到那个也喜欢,一圈逛下来,大大小小的东西买了一大堆。我就问她到底喜欢哪一样,告诉她不喜欢的就不要买了,可是盈盈说每一样她都喜欢。想了想,后来我们去逛街的时候,我事先跟她说好,这次只能买两样东西,让她挑选两样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而且价格不许超过20元。再买东西的时候,盈盈就非常认真地进行挑选,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要求买所有的东西了。现在她每次都还主动地说: "我只买两样东西。"买了两样以后,她就说: "今天已经够了。"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如果一个人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什么事情,他就是没有纪律也会经常去做的;所谓有纪律,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一个人能做自己所不喜欢却是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是自觉自愿,无一点埋怨,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或是得到什么补偿,这就是一种自觉的、崇尚美的行为,音乐课堂需要这样行为.那么究竟如何让音乐课拥有良好的课堂常规呢?  相似文献   

14.
<正>李弗不老师在《大众化错用语举隅》(见《中学语文》上旬刊2014年第12期)一文中谈到"‘非……不可’断后用"现象,例如:"……那是是非之地,大家提醒说不能去,可他却非去。"(毕福剑,4月22日星光大道频道)"这死孩子,脾气就是倔,叫他不要来,她却非来……深圳有啥好?"(央视一台晚间新闻《留守儿童》,2014年6月1日)李老师指出:"‘非……不可’是用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意的,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后面的‘不可’略去,只  相似文献   

15.
到现在为止我的箱子里面依然保存着那本我写给他的满满的一整本情书。那些稚嫩的语句,纯粹的喜欢,.杂乱的心绪,我都不敢重新去翻看。我们从未互相说过喜欢,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的距离却在时光里不停地走远。仔细想,我认认真真喜欢的第一个男生,比之后遇见的好多人都优秀太多。我,自始至终都那么胆小,甚至不敢去听那首对于我们来说有故事...  相似文献   

16.
刘蒙 《内蒙古教育》2012,(14):62-63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如果一个人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什么事情,他就是没有纪律也会经常去做的;所谓有纪律,正是一个人能够愉快地去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一个人能做自己所不喜欢却是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是自觉自愿,无一点埋怨、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或是得到什么报偿,这就是一种自觉的纪律,一种美的行为,音乐课堂需要这样自觉的纪律,这种美的行为。那么,究竟如何让音乐课拥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当代职校生》2012,(7):26-26
最近网络流行一句话:如果你喜欢玩游戏。那么请你去做游戏编程人员;如果你喜欢逛夜店。那么请你去做同城玩乐指南作家;如果你喜欢逛论坛,那么请你做论坛版主,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在无谓的玩乐上,如果你能把你的喜好变成工作,用你的智慧去吸引别人的目光。才是真正的扮酷。  相似文献   

18.
昨晚去理发店,一位"阿姨"端来一杯水给我,我轻声道谢。她在给我洗头时,问我几岁了?我说高二。"那么不要叫我阿姨,我只比你大两岁。我很早就来找工作了,想想现在还是读书比较舒服。"我不知道接下去该说什么,该问什么,只是想过不了多久,我也会走上社会,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19.
有"先进"说,他刚接手一个班,就多么多么喜欢自己的学生,我是不相信的。"喜欢"需要时间去酝酿与培养,在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师生之间完全可能产生深厚的感情,也极有可能教师会不喜欢  相似文献   

20.
钟宽洪 《下一代》2008,(Z1):44-48
董小天真烦,一天要被爸爸锁在屋里弹三个钟头钢琴。他一点儿也不喜欢弹琴。可爸爸是大老板,钱多。他盼着儿子成"家"。不弹,就揍。小家伙喜欢武术。可哪有时间去练?爸爸也不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