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女作家宗璞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于罪责书写和救赎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多是宗璞对陀氏接受的"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女作家宗璞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于罪责书写和救赎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多是宗璞对陀氏接受的"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3.
宗璞在当代文坛上的评价比较高,但其文学创作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与宗璞温婉、内敛的创作风格、框架的"居小"有关。然而,宗璞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是极具特色的。文学的"乌托邦"在宗璞那里并不虚幻,她始终根植于现实主义的肥沃土壤,并让自己的文学园地花繁叶茂。本文试从宗璞其人和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研究出发,探讨宗璞文学创作的"内质",挖掘其文本背后隐藏的其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思想资源和理想精神。  相似文献   

4.
"变形"是西方表现主义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情节模式,在人物异化为非人的叙述空间中,作家传达出了一份人们共通的生存体验,即人由于归属感缺失而导致的焦虑与虚空。"变形"是对这种体验的隐喻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刚毅、有为"的儒家人格理想与"仁义、友爱"的儒家社会伦理对宗璞女士一生的创作追求、创作形象及创作主题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宗璞的文学创作在传承儒家文化精髓、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极强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璞被称为是一位本色作家,“诚”是其创作的原则之一。透过宗璞的创作,读者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丰厚中西文化底蕴。崇尚个性自由,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从父亲冯友兰身上所禀承的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是作家宗璞进行真诚创作的两大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作品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由两位女作家茹志鹃、宗璞分别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的"荒漠化",是开在文学"荒漠"中的人性之花。  相似文献   

8.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真正的女性文学作品乏善可陈,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宗璞的《红豆》等。"文革"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关于性别的体验与表述在整体疏离中仍然有着潜在的表现和认同,一些女作家在万马齐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在写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诗人张烨、灰娃、周陲、赵哲、柳溪等。应尽可能勾勒出这两个时期女性文学的全貌,在有限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展"辑佚"工作,"这才是一种既不失思想文化的超前性又比较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学术选择。"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美学中存在"天""地""人"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指向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基础、审美见解。作家的审美理想需以敬畏之心坚守,以遵循天性的文学态度去维护;作家的审美基础来源于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而文化寻根和地域化写作是两种突出的表现;作家的审美见解,与"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命题相关,与"为天地立人心"的文学写作宗旨相关,而以人类的命运为核心的人类学写作也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0.
宗璞笔下的现代女性,充满着柔情与侠骨,汇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是爱与美的化身。在她们身上,既隐含着宗璞本人大半辈子的成长印记,又折射出她独特而理想的女性观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宗璞对现代女性的理想定位为她们拓开了一条理想而艰难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红楼梦》杰出的艺术价值自不可低估,但与世界级文学经典相比,《红楼梦》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开掘以及人性的纵深企及相对略逊一筹——这并不是说文学必得以西方的"悲剧"观为正宗,更不是说今天的文学创作须要向西方文学经典看齐,而是说中国作家想要创造旷世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必须指向人生存的深度困境,在文本中融进人类的共通经验,表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将人的命运通过对"命运"的抗争描摹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来源应该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活,二是前人的经验或文本。由于文学理论过分看重干客观现实生活基础,而忽视前人的经验和文本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与指导意义,甚至有的文学家也不敢于公开承认其创作是对前人文本的继承或复制,担心被人指责为"剽窃"之作,因而,在总结文学创作规律时,往往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片面的结论。同时,即使文学理论家和作家充分肯定文学继承(复制)的重要性,但是作家是如何复制的,复制的环节与种类有哪些,以及作家又是如何超越(增值)的,对这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却缺乏深入的详实的探讨与阐述。为此,进一步论述文学创作的继承(复制)与超越(增值),就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型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坚持“诚”与“雅”的原则,执着于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并从中升华出哲思和理意,在艺术上追求“外观手法”和“内观手法”、再现和表现相结合。从整体上审视,宗璞的创作呈现出真性情、理趣化、含蓄蕴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莫言把写人作为小说的根本,坚持以"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为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态度,书写民间故事与历史传奇;同时,他认为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家创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艺术与文体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使自己的故事获得了世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青岛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高峰景象,形成了教育界的作家群落。一批作家云集青岛大中小学教育领域,各类文学体裁佳作连篇。青岛的风土人情、学校师生生活成为创作素材,一些作家的创作生命在青岛得以升华。青岛教师作家队伍的壮大和文学创作的繁荣缘于青岛优越的地缘优势、兴盛的城市文化产业,教育的重视与普及为教师作家创造了生存的栖息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创办构筑起教师作家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 ,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们纷纷把爱情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 ,展示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和复杂的人性内涵 ,并从性爱的角度来探视人的生命本体意义 ,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现代情爱文学。  相似文献   

17.
私小说是日本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然而这两者在社会意识的表现上存在着差异。文章通过比较"五四"时期中国"私小说"作家的文学创作意图和日本私小说作家的文学创作意图来探讨这一问题,得出结论为:日本的私小说不具备社会意识,小说中的自我形象是缺乏社会性的。  相似文献   

18.
对生命主题的叙写和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当代女性作家毕淑敏小说作品的重要内容。与现代生命美学的视角相契合,其文学创作包含着对于个体生存价值的反思,以及对于生命主体之理想、尊严的重塑。关注毕淑敏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景观及其建构,探讨毕淑敏小说生命美学的实质及其置身当下、反观人之本体性存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童话大王郑渊洁,一个影响两代人的作家和教育家,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楷模奖"获得者,皮皮鲁讲堂教师,皮皮鲁作文大赛评委会主任,被人称作"著作等身"的作家。为表彰郑渊洁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联合国2008年授予郑渊洁"国际版权创意金奖",郑渊洁成为中国作家获此殊荣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将格林童话《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改写为同名童话剧。瓦尔泽颠覆式的改写旨在表现作家本人及现代人生存的困境,通过文学创作的游戏,瓦尔泽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也认可了自己的"边缘"和"卑微"生存方式。文本游戏的目的还在于消解固定意义的生成,因为现实本身就处在流变中。游戏的内在驱动力促使瓦尔泽进行文学创作,而他也在文本游戏中呈现自我,在其中挣脱现实的藩篱,从而得以构建一种自由和美的境界。伽达默尔认为,解释美学具有游戏的特征,据此可将瓦尔泽的改写看作是对原文本的解释并与之互动。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的认识融入原文本之中,使解释变成再认识、再创造。格林童话触发他继续提问,他在游戏似的解释互动中不断超越原文本,在文学虚构中构建了一个世界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