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  相似文献   

2.
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感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2006,(11B):8-8
樊俊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师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种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已的感受和观点。但也有不少教师把这一类提问当成“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组和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于是,一些课堂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有的甚至是在远离  相似文献   

5.
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知,“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谁与谁对话?怎样对话?对话应注意什么?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为此,笔者撷取并剖析几个  相似文献   

6.
汤国荣 《江苏教育》2005,(1B):46-46
时下的语课堂“感悟”“体验”渐成一种时尚。语课上,学生往往还没读几遍书,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有时还一阵穷追猛问:“你还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的体会或感受?”笔并非否定“说体会”的重要性,也无意于排斥新课改,只是觉得语课上“说体会”不必强人所难,应适可而止。  相似文献   

7.
戴正兴 《山东教育》2004,(35):12-13
《语文课程标准》吸纳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理解的“多元”思想十分引人注目,如“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以这样的理念来参照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学有悖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依然不时地出现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内容常常带有主观色彩,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什么叫“独特体验”呢?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构建的“意义”。由于学生经验世界各异,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不同,思维和认知水平千差万别,因而所构建的“意义”极具个性色彩。一些已经习惯于拿既定的中心去灌输给学生的教师学习至此,豁然开朗,于是便以此…  相似文献   

9.
一、引子“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其“实施建议”中又特别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惟恐抹杀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感悟和学生的个性。殊不知,这恰恰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忽视了文本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二、案例反思让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穴苏教版十一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雪。师:学完了这篇课文,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芽生1:爱因斯坦真是太专心了,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值得我们去学习。师:你也不错呀,读书…  相似文献   

10.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已被所有语文老师所公认。“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说明了读的重要性。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具有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真实的感受。一、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对课本的领悟、感受和认识都统一到自己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  相似文献   

11.
很多教师感叹:我们的学生不善提问,不敢反问。老师们常用每节课最后的几分钟让学生提问,甚至主动询问学生:“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往往回答的是“没问题”。这种“没问题”恰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成功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要使提问真正能启发学生思维,应该注意以下“八忌”。 一、忌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读了×文后,你有什么感觉?”这类提问笼统抽象,教师内在意图不够明确,学生不易回答。  相似文献   

13.
徐玉芳 《学语文》2004,(4):9-49
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这一内容。而研究性学习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就是说:“体验教育”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是体验教育呢?它主要是指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教育实践活动,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追逐体验、换位体验、模拟体验等形式帮助学生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的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这就是说,体验教育是从一个新的视角,让学生在感受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实施体验教育呢?  相似文献   

14.
听了几节同行上的《风筝》公开课,感触颇深。好像新课改的课都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模式:激情导入——整体阅读——研读品味——拓展延伸——总结评价。特别是研读品味这个环节,教师总喜欢设计这样的问题“: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来谈谈你的理由。”并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也许,这种设计对主题单一的作品还比较适合,但对意蕴丰富的《风筝》却不太恰当。若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课堂上难免就会产“生蜻蜓点水”的现象,学生东说一句,西说一句,面面俱到,挖掘不深,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感情体验。由此我感到,现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现象点击近几年,进入新课标实施以来,由于教师重视了学生的整体感悟和独特体验,大江南北的语文课堂便出现了满堂课流行的“你最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相似文献   

16.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17.
反思“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随意式提问荒废学生案例1: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一夜’指的是多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8.
"你有什么感受?"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提问。此问题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却可反映出学生品德课堂学习中情感体验的深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预设,预测学生各种可能的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的引领、帮助,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提问意图。  相似文献   

19.
方旭 《四川教育》2004,(10):42-42
【案例一】:一位教师执教《狐假虎威》一文。师:故事读完了,你想对老虎说些什么?生:虎大王,狐狸是借了你的威风才吓跑百兽的。生:你上当了,百兽怕的是你。生:我想对狐狸说一句话。师:哦,想说什么?生:狐狸,还是你了不起,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老虎!师:(一愣,片刻后露出笑容)真会动脑筋,认识与众不同!生:(马上举手)狐狸真聪明,会随机应变。生:以后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也应该像狐狸那样机智、勇敢。……该教师注意了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把眼光放在了“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上,却忽略了让学生从质的方面理解“狐假虎威”一词的褒贬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一次观摩科学教育活动——《认识声音》,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先敲小铃,然后提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接着又问:“你是用什么听到小铃的声音的?”出乎意料,有一位幼儿回答说他是用眼睛看到的。于是,教师作了以下引导:“那你看到的声音是怎样的呢?是圆的还是方的?”最后,那位幼儿犹豫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