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作家由于特殊的时代变迁,都有过相当的“苦闷期”,他们在这一特定时期的创作都起到了“以文学对抗精神疾患”的作用,以“一斑窥全豹”,本文主要以鲁迅为例,分析他在苦闷期的创作、审美心态以及由于文学的“治疗”最终达到了对现实的精神超越,显出鲁迅生命哲学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他笔下,从文言小说《怀旧》到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十三篇作品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作家突破了传统小说重情节、注重人物言行描写的表现方式,选取了心灵表现的新视角,对人物塑造由外宇宙向内宇宙转化,展示了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勾勒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各具风貌的“国民的灵魂”。同时,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创作常常是他心灵活动的直接投影,“精诚由中”,更具勾魂摄魂的艺术魅力。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全面总结了“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成果,对自己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也给予了客观评价。提及艺术方面时,鲁迅的自评非常简单,却一语说中了他的小说为什么能“颇激动”人心的关键原因,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无论鲁迅这句话是针对他初期小说的总面貌而言,还是单指几篇小说表现形式的特点,我都以为完全可以把它视为鲁迅全部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艺术宗旨。正  相似文献   

5.
小说要"从容不迫",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论文挖掘了鲁迅小说从容之美的表现、美学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小说从容之美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鲁迅如此偏爱它.正显出了他创作的真正的兴趣所在。”一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只看到了海面上巨大冰山的一角.多数人只看到了被旧科举摧残毒害的孔乙己.却很少关注一个被社会逐渐染黑毒害的小伙计.笔者认为。这正是巨匠鲁迅于文本中赋予在小伙计身上的重要隐匿意蕴.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民族化的开放性首先表现为鲁迅从“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以“科学”和“民主”为参照,发现“人”,探索“人”,表现“人”,把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压迫人、摧残人、毁灭人的封建制度,政治形态和伦理道德,揭示出中国民众中的各种落后意识,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其次,表现为鲁迅从一个文学革命旗手的眼光和胆略出发,以西方文学为参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9.
巴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以表现家乡的风土习俗、农民的遭遇命运而为文坛所瞩目,直到解放初还在努力修改《莽秀才造反记》这幅五十年前“中国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乡土小说的创作纵贯了巴人整个文学道路,并以其个性特色和可观的艺术成就而在新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巴人的乡土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就其变化发展作一番探析。一“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来自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导言。按鲁迅  相似文献   

10.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鲁迅创作的现代性追求体现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启蒙与革命之间的亲和性与整合性。鲁迅创作现代性问题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潮的现代性整合;二,对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追求的整体性思考;三,对后五四时代启蒙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的现代性整合。  相似文献   

15.
刘斌  韩琨 《现代语文》2009,(7):87-89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其小说中最基本的创作倾向和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他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其最大的特色是他的悲剧艺术性。他的现实主义的悲剧小说创作具有启蒙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等特点。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之发轫,创现代小说之特色,集现代小说之大成,对“五四”文学及其后的文学发展有着巨大的领潮作用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异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远离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成为一座“永久孤绝的海岛”,是由他“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废名“文学是梦”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周作人、鲁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在废名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距离”与“想象”是解读废名小说及其文学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哲学原则,古今中外概莫能离;作为一种创作精神,亦为中外古今所常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则自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在中国,此种创作方法之进入“现代”层次,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学中的“基因”与西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撞击、交融的结果。而站在东西文化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当口,代表着我国文学强烈的汇入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潮的自觉意向,出色地完成了现实主义的继承、引进、融汇、倡导、创新和奠基的历史责任的,又当首推鲁迅和茅盾。如果说鲁迅的奠基在前,那么茅盾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则自稍迟于鲁迅的1919年始,直到本世纪的八十年代初,不仅时间  相似文献   

20.
时下 ,中国大地上又泛起来一股贬损鲁迅、诋毁鲁迅的浊流 ,一伙别有用心的人想方设法诋毁鲁迅的人格力量与文学成就。或抬高周作人贬低鲁迅 ;或攻击鲁迅的创作思想充斥“怪、力、神” ,宣扬鲁迅的美学思想是丑学思想 ;或不遗余力地阻挠深入研究鲁迅与全面评价鲁迅。这里仅举一实例 ,可窥一斑。有一篇《鲁迅的编辑生涯》的学术论文(刊于1997.10.7《文艺报》理论版) ,著者潜心治学 ,从编辑学的角度精研鲁学 ,文章颇有新意 ,《光明日报》先是刊载了数千字的主干部分 ,继而《文艺报》又全文刊载 ,在当时反响颇大。就是这样一篇两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