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小说,是十分宝贵的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不同于保留至今的大多数古代诗词遗产、散文遗产。后者大都是出自封建文人之手,起码也是文人化了的,因此,它们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封建文人或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文化的文学化石。中国古代小说则主要属于另外一脉,它更多地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民间智慧、民间情趣,是中国古代与封建士大夫心态相异的下层位文化心态的文学化石。这决定了中国古代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特殊意义,也决定了它特殊的文化学与文化史意义。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李悔吾先生的新著《中国小说史漫稿》,其份量之轻重,有识者便不难掂出了。  相似文献   

2.
我读初中的时候,是上世纪的60年代初.当时,一则世运坎壈,终日里饥肠辘辘,正是梦幻滋生的好土壤;二则管理者也人饿志短,50年代的各种约束随之松弛,于是旧武侠就在一些同学中偷偷流传.那些书多是在校门口地摊上淘得,一般一两角钱一册,纸页黑黄,少头没尾,有几种到现在我还是查不出它们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高明 《图书馆杂志》2006,25(10):75-77,7
《后汉纪》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文献,现在流行的两种整理本在校勘方面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试图从文献对勘和语言研究的角度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小说史》絮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真正的研究者,当是耐得寂寞的。寂寞可使思想趋于深沉。3卷本140余万言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才出版了第1卷,写完了第2卷,就要絮絮叨叨,发点议论,未免为时过早吧。然而,每逢去讲学,总有一群人围着说:你的书我们可以读,就讲讲书后面的一些想法好了。一股温暖的心流冲击着一颗准备忍耐寂寞的心。回想起来,已是七八年前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的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同文学史的研究一样已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一面是建构历史的强烈欲望,一面却是面对历史时流露出来的迷惘困惑甚至是恐惧。这既有理论上的原因,又有史料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或许还是二者的无法接轨。如,近几年理论园地虽然很“繁荣”,“学”、“派”、“主义”……层出不穷,但始终未能建构出一个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史学框架;而中国历史的空间和时间又是如此空旷,如此悠久,所以当人们试着去拥抱这庞杂的历史时,结果却感到无从下手,最后不得不两手空空地重新走出历史,发出几分无奈的慨叹。文学史家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因此而焦虑不安;不安的结果既加倍激起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古籍约20万种,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全面反映了中国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但在古籍普查、版本调查、版本信息及编排方面存在遗漏和失误,亟待总结纠正,以利读者使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下简称《汇录》),六巨册,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字,已经全书出齐了。这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相似文献   

8.
钱仲联先生标校的《钱牧斋全集》实为近代钱谦益作品整理研究之精品,然在具体校读中,亦有个别可商榷之处,故就其中十九则,分校勘、标点两类,略作考辨,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崔瀚鹏 《兰台世界》2017,(12):89-91
《袁氏当国》是唐德刚先生所写的一本以袁世凯当权始末为背景,反映清末民初各党派、各势力在动荡的时局中争斗的著作。书中就清末社会转型问题、历史三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中国近代民主化进行了追寻。其思想见解具有独到之处,对研究中国近代史进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刘逵是西晋学者,博学多识,精通礼学,同时又善于吸收学习当今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左思《三都赋》成,刘逵为其作注。以其《吴都赋注》为例,可知其注释翔实可征,委曲备至。刘逵的这种注释特点,一方面是基于左思《三都赋》尚实贵本之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逵效法胡广、蔡邕,而胡、蔡二人的注释颇为精核。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出版管理体制的改革,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很快,呈现繁荣的景象。出版对外交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出版日益扩大;我国的版权保护立法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4年以后,我国开始逐步制定和完善出版法规、积极开展版权保护工作,建立机构,培训相关业务人员。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版权贸易量的增加和我国加入WTO后,中外出版合作的广泛开展,学习和掌握版权知识的需要,日益普遍深入。然而我国版权理论和立法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在知识产权法学研究领域已涌出一大批专家、新秀,并有一批理论成…  相似文献   

11.
杜渐坤出任《随笔》主编,他希望我能给他写一点随笔类的文章。而我对于随笔类的东西偏偏十分地强调自己独到的见解,总希望自己随心所欲地从笔尖流出来的文字是完全个性化的。渐坤索稿甚紧又勤,无奈之中,便敷一篇寄去,寄出后又觉欠妥,没想到渐坤兄海量,竟能容纳。后一连发出了我的多篇这类文章,不仅使我胆大起来,而且令我由此相识众多天南海北的新朋友。最近,我重读《吕氏春秋》,又有一些新的感觉。便忍不住找出从前读时作的一些笔记,两者合在一起再看看,便看出别一种情绪,就有要把这种新感受整理成文求教于方家匡正的欲望。而刘硕良先生多次要我能给他一些“支持”。倒是我一直感到自己与刘先生“隔行如隔山”无以沟通为愧。刘先生得知我在读《吕氏春秋》并有些“闲话”成文,特电话相约。这倒叫我有些恐惶起来。好在刘先生也是一位大度之士,能相容我的“胡说八道”,我便也只有借刘先生之名而招摇过市了。愿海内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12.
宏观不空微观不琐──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王汝丰长期以来,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除专门门类如哲学史、思想史外,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缺。80年代以来,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但专题性研究的成果较多,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研究成果仍为鲜...  相似文献   

13.
小说史理念的内在视景--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从1961年问世伊始,直至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聚讼不断。该书问世的同一年,捷克著名汉学家普实克就发表长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问题——评夏  相似文献   

14.
林高航 《大观周刊》2011,(21):52-53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英独特的批评视角和诊断标准,给学术界注入了新的空气,也曾一度引起学术界的争论。实际上,他的这种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的文化价值观,他在政治上的偏见和他的西学背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对时下批评家而言,夏志清坚定的新批评主义立场及其诚实的学术品格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论述我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它在国内外有着很大影响。日本友人增田涉,在鲁迅的热情指导下,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将《史略》译成日文,后由鲁迅用日文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一九三五年七月,由日本赛棱社出版。日  相似文献   

16.
大约在十一年以前,卓南生教授有关中国新闻史的几篇论文的日文稿,由和我同处一校的张国良教授译成中文。我有幸在发表前先行拜读。文中的精彩内容,使我深受启发。当第一篇稿子在《新闻传播》刊出时,我曾撰一短文推荐。其时对卓教授虽已心仪,尚未结识。1990年末,卓教授日文本的《中国近代新闻成立史》(1815—1874)一书问世,承蒙惠赠。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文化的发展看,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积极地吸收异域文化,它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突破和飞跃;而从当代知识结构来看,任何一个人,如果不积极地吸取异域的文学遗产,他就无法弄懂艺术为何物。就无法成功地进行艺术创造和欣赏,从审美的、艺术的角度说,他也就算不上一个当代人。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翻译文学的衍生,较之自然科学翻译和社会科学翻译,可谓是姗姗来迟。尽管这是一束“迟开的玫瑰”,但其来势之迅猛,数量之空前,局面之繁荣,影响之深远,不能不叫人刮目相看。遗憾的是,曾给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功不可没的近代翻译文学,多年来却乏人对其进行系统和专门的研究,此类的专著也非常少,使这门与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比较文学史及中国翻译史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跨学科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可以想见,当我们读到郭延礼先生的专著《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时…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先生在《整理古籍的第一关》中指出:"标点符号的使用,可以斟酌的地方很多,但是关系到正确和错误的,主要只有断句(传统意义的句)和引号起讫这两件事。"受吕先生这段话的启发,平时翻检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1982年第2版),发现书名标点中也有不少地方值得斟酌。现特将其分为三类整理出来,供是书读者及整理者参考。一书名类首先说明一下,为排印方便,摘录原文时一般都改用相应的新式标点符号(专名号略去),但本类中所涉及到的需加辨析之处仍沿用书中标法。  相似文献   

20.
张兵先生的新著《宋辽金元小说史》以下简称“张著”,不仅体现了一位长期浸淫在中国小说研究中、有一定学术积累的学者深厚的学养,同时也为宋辽金元一代的小说史作了一个大致完整、详尽的描述。而其所采用的类型描述的叙写方法,更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索。在这样一个学术史背景下,张著所呈现出的姿态,就成为小说史叙写中大势所趋的结果。统览其书,大致是以史为纲,将整个宋辽金元时期的小说,基本上以朝代的更迭,划分为六个时期,在每个时期的论述中,沿用了鲁迅以来对文言小说的类型设计,对白话小说则详论“话本”这一大门类。“非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