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多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妙不可言的饮食妙联佳对,点缀于经营活动场所,不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而且能招徕盈门顾客,赢得好的经济效益。“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正邪;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东西。”据说此联是江南某地一家餐馆里的门联,写得前后照应,明白如话,不少人竞相笔抄口诵,使该馆生意格外兴隆。“四季棒槌拿到手;一年国货卖出头。”这是一家烧饼店的门联。它把打烧饼用的工具、圆圆的烧饼形象、一年四季的辛苦经营,联系在一起,真叫人赞不绝口。“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该联系一名士为河北…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建制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共有34个,如用同字合并归纳,以楹联方式排列,就易记了。此联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传统的语言艺术,它有着和谐的音韵、优美的节奏、精练的语言,读来铿锵悦耳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欢。  相似文献   

4.
瞿建华 《新读写》2009,(6):49-49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从对联中看到汉赋、骈文的影子,品到诗歌的味道……各种文学样式大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陈天波 《中学文科》2007,(12):118-1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对联,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借代等。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强调,运用它们是为了把文章写得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很少把它们和幽默的风格相联系。实际上,它们中的一些方法天生就有很鲜明的幽默元素。  相似文献   

7.
田荣 《教育文汇》2007,(2):10-11
自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以来,我收集了许多尊师重教的对联。这些对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仰之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教师为人师表风范的赞颂和期盼。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选辑若干精彩对联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8.
周丽军 《中学文科》2006,(10):63-63
名人名言,生动形象,寓意丰厚,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有关地理知识的名人名言有很多,可用于新课,增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名人名言讲解地理概念 利用名人名言讲解地理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如讲“外力作用”时,引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话“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句中将外力中的流水作用描绘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9.
林彬煌 《考试周刊》2016,(13):62-6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数学语言,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而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进而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运用,那会使课堂熠熠生辉。亮点一:课前小活动我校每天早晨有半个小时早读时间,有时学生会感到乏味,效果不佳。我给他们留了一个不定期作业,课下搜集对联素材,一周或两周抽星期五时间读对联或根据内容写对联。这样,既填补早读时间内容枯燥、乏味的空白,又为作文课积累了素材,丰富了语文学习内容,事半功倍。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在家看电视,在节目间隙,插播了一些旅游广告,宣传各地的风景、名胜,画面优美,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标题新颖别致,“串串香”的说法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作者将童年的一些趣事比成烤肉串,带领大家一起“串烧”了第一次醉酒、养蚕宝宝、研制“不老药”三件趣事。文章叙事十分贴近生活,语言幽默风趣。读罢全文,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童年生活的痕迹,引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短小精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说明深刻的道理。近年来,对联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个盲点,鲜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联,故学生对对联知之甚少。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渗透教学,就显得十分必兽.  相似文献   

13.
夏海平 《教师》2011,(31):51-51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历史课上如果恰当地引用有关的历史对联辅助教学,不仅可起到开拓思路、丰富知识、活跃课堂、增加趣味、寓教于乐的作用,而且还可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教育功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对联,对学生陶情冶性,劝学励志,培养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因其具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新颖奇特的特点.因而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钱钟书先生对她更是情有独钟.《围城》中的比喻融聚智慧、饱含哲理、活泼生动、幽默风趣.作者把内心深处的深刻感受、人生体验和对时世的态度不露痕迹地用比喻外化成文学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比喻".《围城》这部作品历来都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工,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们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炽热、动人的情感,清楚、准确、精当的讲评,加以充实、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准确规范,吐字要清晰流利,用词要准确得体,表述要清楚生动。如果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语言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声情并茂,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无形中就展示了语言艺术所具有的独特之美,也必将会增强小学生的语言美感,提高他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吴开文 《教师》2008,(3):60-61
“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圣人对知识与生活实践两者关系的形象生动的阐述。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源于生活,又丰富着生活。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  相似文献   

18.
张利莹 《湖南教育》2005,(21):38-38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立意深刻,文从字顺,还应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文采。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而写作中最让人头疼的便是写出的语言“干巴巴”,不生动、不形象,没有文采。如何使语言具体、形象,笔者认为一种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巧用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并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人们常见的事物或具体的形象来描绘所要表现的抽象、深奥的事物与道理。比喻一般分明喻、暗喻等。它一般由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为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其中第88页有汪竹柏先生的《赞汉字》诗:“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对联引入《语文》课本中,让青少年及早接受其熏陶,很有好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5页录有几种形式的对联,其中“数字联”:“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三秋九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