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多世纪以前,即1935—1937年两年间,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了一个写书评、论书评的热潮。一篇篇出自于名家和专职书评家之手的上乘之作,竞相涌现,使书评成为一股新兴的势力引起读书界的普遍关注。这一热潮的直接鼓动者和组织者萧乾先生在当时曾预言:“随着读者层的扩大,新闻纸销路的巨增,这势力于著作界、  相似文献   

2.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3.
1935年7月,一名刚从燕京大学毕业的新闻系大学生接管了《大公报》娱乐副刊《小公园》的编辑工作。当他看到“副刊在创作上不能与杂志竞争,而杂文的路又不甘走时”,就决定他的副刊“必须奔向一个对读书界可能有重大贡献的书评——一种比广告客观公允,比作品论浅显实用的文字”。这个年轻的大学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  相似文献   

4.
5.
呼唤书评     
读书,从来就存在着“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 的问题,而“评理若衡、照辞如镜”的书评,正是万千读者可信赖的向导.  相似文献   

6.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贫民家庭,成长于崇实、辅仁、燕大、剑桥及《大公报》。他为人忠厚刻苦,早获文名,擅长英语,好学喜读。他的书评活动入手早,起点高,出手快,持续久,方面广而造诣深。 萧乾首先是一位60年不辍的书评写作者。 他第一篇书评是1931年的《奥尼尔及其<白朗大  相似文献   

7.
小说评论和一般书评同样要做到三点:一论说,二分析,三引导。论说是对作品的总体评价,它好或不好或坏?为什么说它好或不好或坏?它好或不好或坏是在哪些地方?而小说作品中最普遍的是好又不好,不好又好,好中有坏,坏中有好,这就更加需要评论予以仔细论说了。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以来,书评事业有了令人高兴的发展。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出版物品种的迅速增加,特别是全国和地方书评刊物(包括报刊上的书评专栏)的相继创刊,为书评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客观条件。书评阵地跟过去几十年相比,是大大扩大了。虽然从目前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6万多种图书来衡量,发表书评的阵地还是很不够的。书评编辑卓有成效的组织活动,也使书评的覆盖面发生变化。有文学艺  相似文献   

9.
在开展图书评论工作中,书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出版社来说,如何组织这支队伍,并发挥其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仁。一、书评队伍的多层次结构及其特点书评队伍应由以下四个层次的作者所组成:(1)专家、学者、名人(含著译者)作者群,这是书评的骨干力量;(2)编辑作者群(含报刊、电台的编辑记者),这是书评中的主导力量;(3)业余书评小组作者群,  相似文献   

10.
谢琴  段维 《中国图书评论》2013,(10):114-119
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图书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供应小于需求转向供需基本平衡之时,书评也恰好登峰造极。各家报刊纷纷开辟专门的书评或读书版面,连中央电视台也在1996年开设了《读书时间》栏目;《中国图书评论》《读书》《中国书评》《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等专门的书评报刊先后面世。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开辟了图书市场繁盛的新局面,然而,  相似文献   

11.
南市区图书馆业余书评组光荣地被评为1983年度的市“优秀读书小组”。1984年,他们又取得了新的成绩,达到了新的高度。一年来,他们共评论了十九部作品,撰写了四十九篇评论稿,其中有八篇分别登在《书讯报》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的《文艺新书报》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职工自学活动,出现了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参加读书活动的有240万人之多。在各级工会的组织下,坚持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学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读书,评书和创作活动,壮大了书评、创作队伍,活跃了读书生活。书评员在职工读书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上海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是百万工人大军参加的一支巨流,广大职工面对茫茫书海,需要有真知灼见的图书评论去导航,去辅导。上海市南市区工人俱乐部业余书评组肩负起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书评组建于1977年,历时10年,坚持每两周活动一次,不论风霜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职工业余书评队伍发展很快,并已成为书评活动中不可低估的力量。本文仅论及这支队伍的优势及特色。首先,职工业余书评队伍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仅上海市就有3千多名业余书评员。他们原本是分散在各条战线爱读书并在读后喜欢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的人,经组织而结合的一个书评群体——书评协会。书评协会通过举办写作提高班,请著名学者,教援讲课、搞争鸣与交流研讨会,等等,创造了一种互相感染的环境。这样,不仅使业余书评得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群众性书评更具深度和力度,而且也体现出业余书评队伍所不可估量的总体实力,同时也为中国的书评事业奠定了广  相似文献   

15.
报纸的影响力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书评也是其中的一种。在国内报纸此起彼伏的“加版竞赛”中,名目各异的书评类副刊也轮番亮相,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很多类似的尝试并没能产生应有的功效,原因在于,这些书评版大多只是流于集纳式复制和推介式转述。更为糟糕的是,形形色色的“伪书评”充斥版面,使很多所谓书评版变成了失信于读者的“垃圾信息场”。问题的症结在于操作者没有弄清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报纸书评也是一种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16.
萧乾的题跋     
1958年“大跃进”,可谓一个狂热的年代。 正好头一年有人批评我年纪轻轻,何独喜欢30年代的文艺作家,于是我在大炼钢铁中一时头脑发昏,赌气  相似文献   

17.
“新闻座新与真并重。新,需要机智,真则需要良心和胆识。想平安无事,最好不当记者。”这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著名记者、副刊编辑家萧乾1998年1月9日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教学实践园地《新视野》创刊而亲笔书写的赠言。现在读来倍感亲切。萧老先生这鲜明而独特的见解颇具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当记者岂能平安无事?今年四、五月,在南联卫战场的一群中国记者的英雄事迹,人们仍记忆犹新。他们以各自的实际行动作出有力的回答。是战火硝烟把他们从幕后推上前线。他们接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的洗礼,循着爆炸声,面对死神,不…  相似文献   

18.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即将终结其独立书评版《图书世界》,《华盛顿邮报》将把书评版内容缩减并融合进现有的其他版面。据美联社消息,网络版《图书世界》将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业繁荣:呼唤高素质编辑队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5年,是我国出版业盛衰攸关的转型关键期.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严峻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出版人都应认清形势,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20.
黄鸿森 《传媒》2002,(7):40-42
冯玉祥将军(1882~1948)是著名爱国将领。从1911年11月为响应武昌起义而参加滦州起义起,到1948年9月为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途中在黑海苏联轮船上遇难为止,他的生平活动贯穿于整个中华民国时期。这位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从小兵当到率领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几起几落,富有传奇色彩,以至近年出版的书籍报刊还常常提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