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摘自高一语文课本《孟子二章》。孟子可谓孔子之后的“亚圣”,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其弟子编著的《孟子》而流芳百世。记得初中时读过的一篇课文《两小儿辩日》,其中的情节让我感受颇深:两个小孩以一个太阳远近的问题难倒了大圣人孔子。如今我真想穿越时空问孟子,鱼和熊掌恶乎不可兼得?在学生的眼中,学习成绩好就是“鱼”,当好班干部就是“熊掌”,但令他们感到尴尬的是,往往吃了“鱼”,就会对“熊掌”置之不理,吃了“熊掌”,“鱼”就会溜掉很难抓回来…  相似文献   

2.
孟子《鱼我所欲也》篇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孟夫子的爱好——喜欢吃鱼。我想圣人如此,我们凡辈大抵也如此。的确,鱼作为山珍海味之一,不爱吃的人恐怕很少吧。何况羡鱼也不仅仅单指吃这一项,其水中的舞姿,其跃出水面的唼喋之  相似文献   

3.
熊掌     
《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是美味,而熊掌尤美。熊掌,就是熊的脚掌,也称熊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古代以龙肝、风髓、豹胎、鲤尾、鸽炙(  相似文献   

4.
鱼与熊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用此比喻来说明"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后人则多引用为普适性的取舍原则.要"鱼"还是要"熊掌",的确是人们经常不得不作出选择的难题,"得兼"自然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上午给孩子们评讲一张练习卷,有一道阅读题,来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6.
孟子,名轲,本是鲁国人,但由于家族没落,迁居邹地。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后游说诸侯施行仁政。晚年退居立说,编撰《孟子》七篇,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孟子的文章,笔挟锋芒,长于辩论,善用譬喻,说理精辟,文字流畅,颇富雄辩家气概,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笔者仅撷取《孟子》中的几个例子,谈谈他的思辨艺术。一、善用比喻。比喻是孟子进行辩论或阐述道理的最有力的工具,也是他运用得最多最纯熟的方法。《告子篇》中,孟子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时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相似文献   

7.
舍得     
《招生考试通讯》2010,(10):I0008-I0008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话告诉我们,有舍才有得,拥有的别名叫放弃。  相似文献   

8.
付出努力的人,早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古人说这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有时候应懂得放弃,这样才能得  相似文献   

9.
师:孟子是如何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生:先借鱼和熊掌之间取舍的事例,类比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师:这是否证明了孟子漠视和否定生命的价值?生:不是,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是在两者无法兼得的极端情况下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是孟子的一个两难选择。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些两难选择。时常,艰难的抉择煎熬着我们,使我们久久不敢定夺,而我们往往认为选择正确的反而最终又使我们倍感尴尬。  相似文献   

11.
冲突与选择     
一 两难情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中这段话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境况——两难情境。两难情境与逻辑学上的二难推理一样,都使人处于一种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而两难中的思考与选择也更能显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乃至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诸子集成》本),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我们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其尊严,纵然舍身也在所不惜。文章气势充沛,布局缜密,极富  相似文献   

13.
1.1①鱼,我所欲也,||②熊掌,亦我所欲也,|③二者不可得兼,||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二重复句,共有四个分句.①②与③④是总分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与④是假设关系,可是没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2)“所欲”是动宾关系,“所”是代词,但是具体指代的内容随上下文而异.在第①分句里,“所”代“鱼”字,在第二分句里,“所”代“熊掌”.3)本章是论说文体裁,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可是下笔伊始就打了个比方,从“鱼”与“熊掌”入题,说到当“二者不可得兼”时,便只好“舍鱼有取熊掌”.这种打比方的写法,是《孟子》常用的辞格之一.  相似文献   

14.
鱼与熊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用此比喻来说明“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后人则多引用为普适性的取舍原则。要“鱼”还是要“熊掌”,的确是人们经常不得不作出选择的难题,“得兼”自然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强调要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其实就是要求四者“得兼”的意思,但毋庸讳言的是,在实践中却每每陷于“不可得兼”的尴尬。扩大规模是否要以降低质量为代价,提高质量是否要以控制规模为前提,似乎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发展远程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尽可能多的公民…  相似文献   

1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这是孟子留下的一句传世格言。但舍鱼而取熊掌,是不是最佳选择;或者说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使两者可以得兼,既能食鱼,又能品尝熊掌,这是值得探讨的。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一个类似鱼和熊掌的问题:平等与效率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人民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劳动者的收入和他的劳动数量、质量,和他的经营管理能力结合起来,甚至要与他的资金数量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职工的收入结合起来;把地区的经济发展同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使生产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使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利弊相随,与之而来的是在克服了以往社会经济中不平等现象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不平等问题;在使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埋伏下了一些使效率降低的因素。平等与效率的矛盾从旧体制下的隐性变为显性的了。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8分)善于舍弃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时善于舍弃。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相似文献   

17.
《鱼我所欲也》章,准确地运用了类比推理来确立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喜  相似文献   

18.
笑笑堂     
3000万人Vs.1个人希特勒和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出席记者招待会。记者问:噢,见到你们真是我的荣幸。尊敬的元首先生,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吗?希特勒说:我们准备枪杀3000万波兰人和1个修单车的。记者:1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1个修单车的?希特勒转身拍拍戈培尔的肩膀:看吧,我说没有人会关心那3000万波兰人。--!!!熊掌语文老师张冬剑上课爱打手势。一日讲解《孟子》时,“鱼,我所欲也。”伸左手做欲得状。“熊掌,亦我所欲也。”伸右手做欲得状。“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放下左手,高举右手示于众生。众生哗然。剑老师忽有所悟,手急落。…  相似文献   

19.
学习《鱼我所欲也》除了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传承传统文化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孟子学说原本就充满思辨性,鱼与熊掌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生”与“义”,充满辩证性。在孟子的逻辑当中,“生”与“鱼”似,“义”与“熊掌”同,故有了相同的取舍逻辑与认知。这样的思维方式非常具有传统性,孟子的思维结果给人的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且近乎唯一的参考。当这一思维方式的产物被传承之后,也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2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题记问题的提出严育洪老师在《课堂坐标:教学设计新走向》一书中指出: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冗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