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良性有序运行的基本手段和保证,也是一种政治过程,政府是整个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文章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改革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主要途径以及完善社会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以期对于我国社会管理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包括网络社会的基本属性、网络社会治理与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网络暴力与犯罪行为的界定等。根据当前国内外的情况和相关的网络社会治理经验,未来开展网络社会治理时应该从引导、协商、立法和自治这四个方面入手,构建起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这样才能起到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特大城市有着强大的吸纳能力,人口的集聚使得特大城市规模愈发庞大,社会风险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特大城市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势在必行。社会治理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格局和治理机制上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改革涉及社会管理变革创新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内容、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某个政府职能部门是不能独立完成改革的,它除了涉及到政府改革,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培育和进步的多个进程。因此,在社会治理的新发展格局下,应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此同时,应清晰识别其风险和机遇,并积极应对变革带来的挑战,不断提升和完善社会治理能力,着力打造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建设的确切意涵。我们要认识到:在社会建设的对象上,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在当前并非落位于公民社会,而是一个以"人与人之间交往为纽带的,以公益、保护、帮扶作为运行原则"的中义社会;在社会建设主体上,社会建设的主体并不仅是政府一家,党委、社会团体、公众都有相应的责任,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都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在社会建设途径上,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建设就是要政府还权于社会,从社会退出,对社会"一放了之",而是在许多地方和领域要明确和强化政府干预和介入的责任,以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建设的重点上,要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建设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不是以其他内容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管理演化到社会治理,再到法治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内在的发展逻辑。这其中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体制的变革和社会形态及社会关系的转变成为不断推进社会治理方略进步的动力源。法治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的治理之路,也是法治中国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必将推进社会治理更好更快地迈向"善治"。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诸多的社会问题,必须通过强化社会管理予以解决,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受管理主体单一、社会政策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的限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需要在扩大管理主体、更新管理理念、加强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施行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高校档案作为一种信息储量大、质量高的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社会的挑战。档案管理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观念问题、人员素质问题以及档案管理体制及基础理论、管理技术、档案基础工作等问题都值得高校档案部门去研究、探索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对于社会思想,有两种不同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应该明确两者的区别。对于社会思想和社会学思想的区别和关系,应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不宜抑此扬彼。目前对社会思想史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应予以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着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深刻转型。社会治理问题关乎国家秩序与社会发展,对于法治国家的建成具有重大而根本的意义。社会治理所蕴含的治理方式多样化与治理主体多元化,决定了国家获致良好秩序的根本途径必然是法治,因此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的法学切入也就具有了充分必然性。国内法学界在2012至2013年度对"社会治理"及其转型前形式"社会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治理方式、重点领域、规范形态和主体要素。对社会治理问题法学研究进行及时的学术梳理与总结,当能为社会治理实践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提供智识贡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规制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正处在政府规制的改革与转型期,社会性规制理论将会对社会管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从社会性规制的角度来看,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发生新的变化.围绕经济权利产生的冲突,偶然性、突发性的群体性冲突增多,但社会冲突的性质仍然以非对抗性冲突为主.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困难、社会保障薄弱、贪污腐败严重等方面.为此,政府应当全面认识社会冲突的正功能,不断创新改善制度与机制,合理选择应对社会冲突的战略,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个人的冲突管理能力,化解社会冲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县级政府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级基层政权。纵观历史,它于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在古代,主要由乡绅来负责社会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县级政府借此力量保证社会的稳定;民国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中央逐步将社会管理职能从乡绅手中收回;到了现代,县级政府享有法理上的社会管理职能,却出现管理上的部分缺位。因此,县级政府应更有效地发挥社会管理职能,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服务型政府应该是民主和负责的政府,是法治和有效的政府,是公平和透明的政府,是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是合理分权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必然包括政府理念、制度和建设主体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应急管理成为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成功避免各种风险和驾驭危机能力的考验。如何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提高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参与主体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加强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充分调动两者在应急管理中协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危机对社会各方面状况的损害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转型期应对我国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主张,是转型期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鲜明特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持续性、基础性工作,促进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消除社会风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尊重和保障平等的权利、创造和设置均等的机会、制定和构建公正的制度,创建了一套公正的体制、机制和程序,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广东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有效管理,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已是摆在广东省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系统工程。认真分析了目前广东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广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广东社会管理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地区是个多元化的秩序空间,各种规范力量相互作用,政府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能否与道德以及各种礼俗、习惯等社会规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特有的调整功能。因地制宜地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社会规范的回应机制,形成治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的合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社会机制论     
机制的本意是机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社会机制指的是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由社会的层次机制、社会的形式机制和社会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组成。宏观机制、中观机制和微观机制是社会层次机制中的三种主要机制;社会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式的机制、指导—服务式的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机制三种机制;社会的功能机制也由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三种机制所组成。这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社会机制与社会体制、社会制度和规律是四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对社会机制进行理论探讨,有助于澄清对机制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认识机制改革的内容和规律,从而有助于理清机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