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声乐艺术的新进步,中国唱法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时代特征.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因此,这种演唱方法应予大力提倡和维护.在我们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对中国唱法的运用和训练也应加强研究和探索.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民族声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段。出土于河南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深刻的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对于音乐的研究已经深入到音乐的整体音质效果当中。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美声唱法是结合了传统音乐的演唱的精华同时吸收了西方音乐演唱理论,在新的社会欣赏眼光下的声乐唱法的新形式。本篇文章将从现代媒体与民族声乐传播的角度着手,系统的介绍了现代媒体在传播民族声乐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婷 《大观周刊》2012,(6):61-61
声乐演唱中,无论是哪种唱法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而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声乐的基础课程。学习好视唱练耳,不仅能提高掌握和运用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到声乐学习中去,以提高声乐演唱的音乐表现力与创作力。  相似文献   

4.
梁珺 《大观周刊》2011,(9):85-86
声乐艺术是一项讲究科学的艺术门类,分为“三种唱法”,即“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但从其自提出至今,争议和讨论二十年来一直未曾间断,三种唱法的定义是从它的狭义的角度来将其归为三类,“美声,民族,通俗”即“三种唱法”的划分,始于八十年代初上海的一次歌唱比赛,后被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采纳。此后,全国各地举办的声乐比赛也仿效此种分类法,“三种唱法”已约定成地成为无论是“专业”还是“业务”进行声乐比赛的划分规则。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情感的输出渠道,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用音乐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段。声乐演唱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演唱盛行的当下,如何借助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一项新的任务和使命。本文即针对声乐演唱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和阐述,加深人们对声乐认知的同时,也为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献计献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文简述巴伯声乐作品的演唱代表——美国女高音歌唱家斯蒂伯和普莱斯的生平、演唱特点及她们与巴伯的合作历程,结合巴伯声乐作品的基本音乐风格,对两位歌唱家进行了粗略的比较,探讨歌唱家在诠释巴伯声乐作品时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李宁 《大观周刊》2012,(11):75-75
声乐艺术是以技法的延伸革变为其主要发展标志的。回望历史,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远古至隋唐,声乐以乐舞、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还未揭示歌唱的本质特征,总体上属于启蒙时期;宋元明清,声乐以戏曲、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追求“气、字、声、腔”的合理操控。在认识程度上处于技术开发期;民国至现代,声乐以歌曲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技法中借鉴了西方的技术理论,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步入了技术飞跃期。至今,民族声乐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价值,意义重大。本文从民族声乐发展概况、民族声乐的重要地位、如何做好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探讨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对于民族声乐历史价值研究方面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8.
《乐府传声》是我国较早的系统声乐理论名著,为清代著名声律、词曲学家徐大椿所著。徐大椿的演唱既体现出清代昆曲演唱的艺术特色,又对清代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极为深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吉惠 《大观周刊》2013,(5):253-253
我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声乐大国,本文通过简述我国的唱法发展历史,总结了我国的声乐唱法发展现状,并对唱法中争议已久的“靠前”、“靠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如何科学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霞 《大观周刊》2011,(27):102-103
声乐演唱者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并且根据自己的综合条件充分发挥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以及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11.
田岗 《大观周刊》2012,(28):31-31
歌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她富于作品鲜活的生命。作品写得好,最终要靠演唱者进行个性化的二度创作,才能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本文阐述了《玛依拉变奏曲》的二度创作其需要歌曲演唱者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要好.更重要的是歌唱者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演唱,将自己的演唱个性、风格融入其中,把歌的曲调、思想、内容、情感、意图等升华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表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12.
李云  曹金 《传媒》2021,(11)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中国声乐艺术印刻了传统文化的标记,体现了民族艺术创作者的非凡智慧,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助力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海外传播.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阐释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提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该书重点突出、结构完整、理论性较强,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声乐表演与电视的关系日趋密切,绝大部分的声乐比赛都会通过电视把比赛全程展现给观众.本论文课题通过对声乐表演在电视中特殊性(音画配合、放大功能、“镜头感”、声音“化妆”等)及其处理方法的研究,帮助歌者或者学生在参加电视节目或电视歌唱比赛过程中,了解电视声乐表演的特殊性及处理方法,尽可能使歌者在电视声乐比赛中达到较好的播出效果,使其演唱技巧、艺术表现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和展示.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克服声乐演唱中紧张的歌唱心理,是涉及声乐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内容。声乐演唱过程中心理的调节能力,对于声乐演唱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声乐演唱中歌曲的思想情感是用音乐和语言来表达,对于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而言,紧张的歌唱心理是在所难免的,怎样能够克服紧张的歌唱心理,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是学生们和老师们共同努力追求和探索的课题。文章着重通过声乐学、心理学的双重角度阐述紧张歌唱心理的产生、克服、解决,最后达到游刃有余的最佳歌唱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美声演唱艺术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并于20世纪传入我国,对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客观地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声乐艺术类型,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共同繁荣,对于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平稳健皇向前发展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两年一度的“电视歌手大赛”,一直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大家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许多文化知识。歌手们分别用大家熟悉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演唱的歌曲,各有各的魅力,令欣赏者如痴如醉。尤其今年,业界又推出一种“原声态唱法”,更具  相似文献   

17.
范欢欢 《大观周刊》2012,(46):42-42,61
《杜姆卡》op.59是柴科夫斯基在其创作的巅峰时期创作的一首富有浓郁俄罗斯民族气息的钢琴小品。本文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阐述及音乐本体的分析,从而揭示出作品所体现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董雷 《传媒》2021,(14)
声乐艺术是一种以人声音调为表现手段,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声乐艺术形态作为表现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有机体,在题材、体裁、行腔等方面表现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内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在梳理了中国民族音乐悠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世界声乐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发展现状,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策略及民族化发展路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劼 《大观周刊》2012,(17):36-36
声乐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步与演生一路走来,承载着文化与时代的厚重,也凝聚着人类伟大的艺术创造。声乐艺术所具有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自身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声乐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结合呈现着多彩的风貌,而对其文化价值的探求就是对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及其文化价值的尊重与认同。  相似文献   

20.
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所在.因此,学习声乐的目的是用正确的发声技巧和有情感的内涵来表达声乐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