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智强 《大观周刊》2011,(38):36-36
程序公正是刑事司法所应具有的内在品质,是现代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沉默权对程序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程序的均衡对抗,实现对人权的保护。我国目前在沉默权问题上还存在争议,本文试就刑事沉默权及其在我国的适用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周雯雯 《大观周刊》2012,(30):25-25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树立当代多元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有着重大意义。程序正义是当代法哲学的关注焦点,它不但关注法哲学的实质性内容,更关注法哲学的过程,同时有着独立价值和道德意义。马克思法哲学视阈下的程序正义更是如此。程序正义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2,(20):16-16
存在着两种追求正义的取向,即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程序正义是追求实质正义的手段,若无程序正义我们便无法得到实质正义,同时,程序正义是制约公权力,保证公权力不践踏正义的必要限制。程序正义是实质正义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离开程序正义追求实质正义是不可能的,但并非有了程序正义一定就有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4.
韩国影片《老男孩》中有一句不算特别经典的台词,被我顺手抄了,总想着引用一下,先放在这里再说:“电视既是表,又是台历。又是学校,又是房子。又是教会,又是朋友。又是爱人。”虽然说的是电视,我看可以推广到传媒,然而,去他的电视,去他的传媒——我想说的是,统统是狗娘养的!活在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限行”措施将从4月12日起延续两年,北京有车族再次“被限行”。  相似文献   

6.
振宇 《出版参考》2004,(5):14-14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法制社会,许多法律词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人们在讨论某些问题时经常拿它们来相互辩难,作为立论的根据。程序正义就是这几年颇为走红一个名词。但是,我们同样注意到,大众毕竟不都是法律工作者,即使是程序正义这个人人争说的题目,其内涵大部分人也不甚了然。并  相似文献   

7.
刘涌案改判之争的两种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同时需要两种正义。程序正义保障的是个人的权利,实质正义建构的是扬善除恶的公共秩序。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是两种正义分别追求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8.
董毅 《新闻前哨》2005,(11):37-38
时下,“策划类新闻”和以记者暗访为代表的“记者制造事件类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对这些现象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本文试从法哲学“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角度,对“策划新闻”与“记者制造事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鹏 《山西档案》2020,(2):26-32
社会正义是档案治理的内核所在,走向正义的档案治理才会抵达善治,探讨档案治理视域下社会正义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框架下,结合罗尔斯的正义观,我们得出公平的社会正义奠定档案治理的基石,良序的社会正义贯穿档案治理始终,共享的社会正义勾勒档案治理的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夯实实现社会正义的档案法治基础、建立契合社会正义的档案治理程序、培育多元治理主体的社会正义信仰来打造充满社会正义的档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张家磊 《大观周刊》2012,(28):76-76
程序正义是一项要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实现的价值,没有程序正义,也就很难实现实质正义。也正是由于对程序正义的漠视。最终导致了本该可以避免的佘祥林冤案,从该案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刑讯逼供、法院先定后审的审判程序、有罪推定是违反程序正义的具体表现。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和做法,在司法实践中遵守程序正义,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真正实现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意与“程序正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意”开始在网络上现身,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呼,而是陌牛人成群结队。在缺乏程序正义的时代,“网络民意”并不是程序正义的对立面,而是  相似文献   

12.
浅谈沉默权     
伍江林 《大观周刊》2011,(46):20-20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外国立法中,确立沉默权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是沉默权的经典体现,而我国是否应该引进沉默权制度,引进沉默权制度是否会水土不服,沉默权能不能适应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1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五部门于5月30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轶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前者规定了死刑案件判断证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列明了对各类证据收集、审查和运用的规则,后者对审查、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及讯问人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等社会丑恶行为和现象中成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获得关注的“必杀技”.但隐性采访过程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与程序正义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15.
简论沉默权     
刘海鹏 《大观周刊》2012,(14):38-38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对追诉者的讯问和询问可以拒绝回答的权利,是国际司法准则中最低限度权利保障之一.近些年来.尤其是自从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来,关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引进沉默权制度的问题.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对沉默权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李雪娇 《大观周刊》2012,(52):49-49
我国现阶段刑事诉讼中,虽未明文规定,但事实上已实行“部分沉默权”制度;展望未来,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将最终确立完整意义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什么是沉默权?建立沉默权制度与遏制刑讯逼供有什么关系?沉默权制度是否会成为打击刑事犯罪的障碍?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拉斯韦尔"五W"经典传播模式为研究视角,借鉴前人有关正义理论研究成果,将媒介正义分解为四个维度:一是涉及媒介传播渠道资源的分配正义,二是涉及媒介传播过程的程序正义,三是涉及媒介传播信息内容的信息正义,四是涉及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的人际正义。媒介正义的实现路径,即是在媒介传播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上述四种正义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专题新闻,“麦当劳肯德基用工调查”业已结束,但它留给同人的深思与启迪,却远未止息。  相似文献   

19.
陈立新 《新闻传播》2012,(2):111-112
本文立足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从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大众传媒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传媒视角下政府信息正义的特征、要求以及实现政府信息正义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传媒视角下构建政府信息正义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涵 《新闻传播》2024,(2):21-23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特点具有弥散性和伪装性,而媒介化时代交流双方符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这也是网络暴力伪正义滋生的原因之一。此外网暴受害者往往以网络评论为“镜”,得出“镜中我”认知,从而做出错误判断,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基于此,本文从库利“镜中我”理论视角切入,分析网络暴力伪正义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对镜而治”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