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个突发事件频仍的社会,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谣言已从人际传播发展到通过手机短信、微博、QQ及网络论坛等新媒介传播.新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渠道之多、传播范围之广,令人际传播和传统大众传播难以望其项背.因此,新形势下,从传播学视角积极探究突发事件谣言的传播特点及其化解策略势在必行,它必将对维护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对突发事件的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治传播可视为所有关于政治讯息传播过程之行为,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狭义观之,政治传播可视为政府事务的沟通。文化政策传播对社会文化之作用,主要是融合居住在共同生活地域里,不同文化背景族群之工具,故文化政策传播对社会具有重要之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层面看科技编辑的社会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编辑这个角色已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随历史前进而前进,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是积极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参与者。作为社会角色,科技编辑有着编辑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和特点。如果说编辑这个角色是社会化生产发展后,分工细化的产物,那么,科技编辑就是在出版业大大发展后,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产物。如果说编辑活动是“对他人作品和资料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和加工,使之适合于传播目的与复制要求,以向公众传播”的社会文化活动,那么,科技编辑活动则是“对科技成果、信息进行甄别、鉴定、加工处理,使之适合传播目的与复制要求,以向公众传播的社会文化活动”。科技编辑即从事科技编辑活动的人员。  相似文献   

4.
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壮壮 《今传媒》2011,(4):99-100
在这个媒介社会里,手机媒体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无论学者们将这一草根媒体定义为第五媒体,亦或媒体之王,都彰显了它巨大的传播威力。依据5W模式,我们描绘出手机媒体这一新媒体的传播模式,这一新兴媒体传播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华蘅芳在江南制造局的翻译活动对近代社会影响较大,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传播视角下的"体"与"用"、传播观念之"多元创新"、传播角色之身份转换、传播扩势之政治变革、传播效应之学科建设、传播溯源之新科学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华蘅芳在江南制造局的翻译活动对近代社会影响较大,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传播视角下的"体"与"用"、传播观念之"多元创新"、传播角色之身份转换、传播扩势之政治变革、传播效应之学科建设、传播溯源之新科学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人类传播可区分为三类,即人类信息传播、人类知识文化传播和人类社会文化传播。人类信息传播是信息经济时代人类对大数据、信息形态的传播,是人类传播的初级形态。人类智慧传播是智慧经济时代人类对智慧映像的传播,智慧映像传播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对知识文化的传播,它是人类传播的中级形态;一类是人类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它是人类传播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是人类传播之母,是社会传媒之母。人类智慧传播是同人类的诞生同步的,但是它的显现、功能力被人类认知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实现的,特别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人类智慧传播才提到了议事日程,人工智能技术把人类智慧传播变成了现实,并以人类传播之母、人类传媒之母的身份带领其“子女”们为人类传播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相似文献   

8.
卢壮壮 《报刊之友》2011,(4):99-100
在这个媒介社会里,手机媒体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无论学者们将这一草根媒体定义为第五媒体,亦或媒体之王,都彰显了它巨大的传播威力。依据5W模式,我们描绘出手机媒体这一新媒体的传播模式,这一新兴媒体传播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事业之能否获致社会尊重,以及其是否对民主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确具贡献,端视其表现的专业精神为何;否则,新闻传播事业不仅不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反可能是祸源,是洪水猛兽。 所谓专业精神,就是从事新闻传播工作者皆能认知,新闻事业乃是致力于公共事务的一种专业,新闻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不仅已相当普遍,且已在同业间形成共识,成为一种无形的规范力量,所谓“心中一把道德的尺”,即是此意。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时代里,传播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其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媒介的作用,任何事情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介的影响。以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大众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传播媒介的作用与影响力更是如此,以至于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1.
<正>德国档案学者汉斯·诺阿瑟·贝尔曾指出:档案展览是档案馆面向公众充当教育角色的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举办档案展览陈列,早已成为上海市档案局馆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传播档案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而扩大了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与感召力。据统计,上海市档案局馆已举办大大小小的各类展览陈列达110余个,若以展示时间之长、社会受众面之广、展现馆藏资源之充分,则当推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丁未  张国良 《现代传播》2001,34(6):11-16
"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的社会诱惑已成为时代文化的镜像,而在广告传播中备受青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最直接呈现的广告,则对女性身上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提炼和阐释,赋予其直观的欲望色彩,使之成为具像化的体验对象,诱惑消费者的心理,促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虽然当下的女性形象广告呈现了女性美丽、温情的品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女性角色的社会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传统成见,体现出女性角色的丰富、现代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4.
董岩 《今传媒》2006,(4):25
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发展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面对的理性选择。诞生于世界发展浪潮之中、旨在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变迁和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已在实践应用的层面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推进了社会进步。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又称发展新闻学  相似文献   

15.
陈娟 《青年记者》2021,(18):17-18
传播与社区建构关系密切,在传播学诞生前便受到学界关注。当前,社区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社区传播承载着社会治理的新功能。本文从社区与社区建设、传播之于社区共同体建构、社区传播如何参与社会治理三个层面出发,对社区传播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目前,我国组织传播研究成果硕果累累。许多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深入探讨了传播对于组织的不可或缺性。随着各类组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影响的日益深刻,组织传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得到逐步体现,学者们对组织传播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如今,现代传媒组织传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与之同时,传  相似文献   

17.
着力塑造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我军的软实力。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任务。以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和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为主要特征的我军战斗精神.是我军良好形象塑造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向国际社会和国外民众大力传播我军战斗精神应该成为我军军事外宣的重要内容。然而,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我军战斗精神的对外传播要做到科学有效。就必须根据跨文化传播的思路.创新传播理念,选准传播的内容和角度。改进传播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活力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事件传播”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历史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在活动传播中传递城市价值,提升城市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张艳红 《新闻窗》2011,(6):25-27
传播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和必然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的黏合剂。以人类的传播行为而言,传播是使人与人之间,透过信息的交换,而对其所代表的意义产生和谐的感觉及配合行动。此种和谐的感觉或行动,也正是组成社会之要素。社会中的个人,必须是经由传播而彼此存在着和谐关系的个人,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治理的逻辑是承认人之多元主体性,通过协商对话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播是社会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纽带,也是凝聚共识、整合社会的有效途径,公共传播在凝聚共识、整合社会、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更具潜能。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不仅在社会共识达成、公共利益维护等宏观层面存在关联,也在社会治理与传播主体、客体、本体、渠道、方式及目标等要素之间具有融通之处。构建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互动机制,有利于激活社会多元主体能动性、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社会革新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