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画作为西方艺术典型现已延续了近千年,传入中国至今也已近百年.在与中国山水画的激烈碰撞与交融下,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日趋成熟,这也使得中国审美精神在油画风景中的体现日益鲜明.本文从山水画与风景画的融合来探讨、剖析油画风景中的中国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2.
侯靓 《大观周刊》2011,(19):42-42
中西方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使得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方向和为历程。而要了解中西方绘画透视观的异同.首先要先了解两种画种的起源及发展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则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曾提到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3.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的最早时间大概可以追溯到明代,传教士带来了用油画绘制的天主教像、圣母像等做宣传,这便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4.
徐淮 《新闻爱好者》2017,(1):I0004-I0004
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绘画艺术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新媒体艺术依靠数字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它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影响中国油画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弘一法师在中国近代绘画历史上是一位富有有开创精神的画家,他在留学期间把西方油画引进我国。弘一法师在中国近代的绘画历史进程中有具有首建之功。而今纵观弘一大师一生的绘画生涯,他在各方面均有所造诣,例如他的油画、国画、水彩画、漫画、版画等等,其中,以他的油画成就最大。弘一法师当时的油画作品或描绘中国乡村的景色,或刻画了海边拄着拐杖的老人在朝霞或夕阳的辉映下安逸而平和的神态。这些形形色色的题材,构成了弘一法师开拓的油画中的"中国风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西方报业经济结构比较--瑞典报业观察与思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这里所说的报业市场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报纸在整个媒体市场竞争中的所处地位,其次是报纸市场的总量及其成长性。  相似文献   

7.
刘秀鑫 《大观周刊》2012,(28):34-34,28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种古老的漆艺,这种工艺是在漆器上用油调色进行彩绘。这与欧洲人发明的油画有着及其相似之处。两种艺术都是用油调色在不吸油的底子上进行彩绘。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从材料,工艺,技法等多方面研究油画与油漆工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有关油画民族化的问题与讨论就在美术界持续存在。一般而言,多数学者对油画民族化问题持支持的观点,但也不乏相反的争论。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中国油画是否应注重民族化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与反思。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中国油画的历史溯源和发展过程,同时结合中国油画创作的具体实践,对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对油画民族化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前提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总结句思考。  相似文献   

9.
袁同礼学术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前发起与领导了新图书馆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图书馆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专心于研究与著述,编制了一系列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书目,其代表作是《西方文献中之中国》。  相似文献   

10.
用敏锐的眼睛观测,用细腻的心映照,用灵巧的手描画,用笔墨打造自己眼中的人文风光心里的美学风景——这就是查志华.她笔下的散文,如同夏日清泉,金庸评价说:"查志华的散文,文笔优美且富有情趣,乃难得之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11.
东瑞 《出版广角》2015,(16):106-107
在中外各大流派思潮的碰撞与交融下,我国古典油画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的方针政策下,现代性与古典油画技巧不断融合、创新,创造出了一系列艺术的骄傲与新生命。由著名画家刘溢和油画修复专家司徒勇合著的《六胖子油画技法》一书,就是这种融合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评判标准有多种,这里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划分是根据其所从事的具体专业来划分的,工匠追求技术层面上的活动,而艺术家则在勇于创新及追求个性方面有所成就.但,二者之间毫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既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又要“艺术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在历史上这种偏见确实存在,而且源远流长.下文以中国宋元时代以及对应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艺术家为例,去探讨二者之间在中西方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特殊教育是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虽有一定的特殊教育实践和相关的特殊教育思想,但并没有直接演变出现代的特殊教育。现代模式的中国特殊教育始于近代,是伴随着殖民者的后尘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特殊教育事业是出于其传播宗教的考量,也受到殖民特权的庇佑,但对于西方传教士在特殊教育观念的传播、兴办特殊教育的实践以及特殊教育师资的储备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杨敏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1,(3):118-118,120
时常听到学界同仁呼吁构建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呼唤人文精神以解除物欲和金钱的魅惑,这对于营造和谐社会无疑有极大帮助,笔者深为认同。提到书香,人们会想到专为存放书籍而建造的图书馆,它在人类生活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不过,图书馆真正普遍的繁荣还是在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15.
沈占云 《图书馆》2005,(5):56-58
文章对《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测评的理论史纲》一书进行了解读,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特点与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6.
赵佩纯 《图书馆》2006,(3):31-32,114
文章对范并思《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一书进行了学术评介,认为范著的基础建立在科学方法上,因而是一部信史;而在叙述上则充满了激情,全书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17.
说起<西方狼>这本书,我记忆中一幅画面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国繁华的第五大道的一间书店里,一位清瘦的中国男人站在书架前,抱着一本书在读,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书店中的伙计开始用一种奇怪的目光打量他,但是从来没有来打扰过他(这成了他日后心存感激的一件事);他总是急匆匆地来,恋恋不舍地、揉着发涩的眼睛离去.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论在其学术架构中将中国文论的议题把握为所谓的中国问题,其实质乃是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镜像。只有通过对这个镜像的探究,中国文论才能更明晰地洞察和把握自身的问题,进而向西方世界明示中国经验与中国文论的特色之所在,以求在世界文论的格局中为中国文论重塑主体性,推动立足于中国问题意识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9.
刘立华  毛浩然 《当代传播》2011,(5):31-33,36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中国有必要加强其他国家或是不同的文化对中国表述的研究。本研究以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以《纽约时报》的相关案例为语料,旨在解读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话语模式和策略以及该现象的话语修辞动因。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在呈现中国故事时往往突出细节,喜好运用个体故事和声音来呈现宏观叙事,在建构两元对立凸显矛盾和冲突的同时也往往使用"伪平衡"的声音扩展策略。从宏观角度来看,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呈现出一种互动的特征,同时也凸显了其辩论和讽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又与西方的宗教历史话语模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西方童话在中国的百年译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开创期、五四时期的热潮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低谷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曲折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期.西方童话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百年来的西方童话翻译与传播历程,可以总结中国童话翻译的得与失,深化我们对童话尤其是中国童话内在特征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童话文学与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