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咏柳诗例说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 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 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 别,或缘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种种, "柳"成为中国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 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 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均为史学研究的专论,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史论有很多共通之处,然治史之心得却各有侧重。梁启超认为治史"贵专精不贵杂博";李大钊则认为"学问虽贵乎专,却尤贵乎通";而钱穆则认为"治史所以明变"。"专精"、"贵通"、"明变"是他们分别总结的治史经验,对当今史学工作者如何提高史识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柳州作《柳州戏题》诗。诗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复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诗虽为戏题,却是有感而发,感慨深远。“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用《甘棠》一典,表示自己虽无显赫的功绩政德传于后世,却在柳州栽种大批柳树,实行了一些有利州民的政策,于戏谑中透露出贬谪后不甘消沉和奋发自勉的心情。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南黔南”条云:“先柳子厚在柳州,吕衡州嘲谑之曰:柳州柳刺  相似文献   

4.
<正>"折柳"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柳"虽然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事物,却常常是人们感情的引发点,更是离愁别绪的归结处,诗人的满腹难言之隐和满腔情愫也多借"折柳"倾诉。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本文试从民族感情积淀的角度,把握中国文学中"折柳"这一"离情"之物化,开阔对诗歌意象探究的视野。那么,离情怎么会与折柳有关联呢?一是"柳""留"谐音。折柳送别表示送行者对行人挽留不住,借"柳"表示留恋之意。二是与柳条顽强的生命力有关。《战国策》中讲到杨树枝"横树之则生,倒树之亦生,折而树之又生。"杨柳同科,习性相近,一株柳枝随便插到哪里,只要有水土,它就能够成活生长,适应性非常强。送行的人图个吉利,希望行者在外,能够服水土,随遇而安,于是柳枝成了这一愿望最好的象征物。三  相似文献   

5.
    
<正>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折柳送别。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  相似文献   

6.
<正>从小学到初中,我都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甲等第一名,一般都是在甲等第三、四名或乙等第一、二名之间。我也根本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到了正谊中学之后,此地的环境给我提供了极佳的游乐场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内清溪流贯,绿杨垂荫。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边荷塘星罗棋布,芦苇青翠茂  相似文献   

7.
柳之韵     
<正>柳,很普通,普通得让人视而不见;柳,很特别,特别得让人或艳羡或惊觉!早春,堤岸旁、水塘边,憋过一冬的柳,开始伸展腰肢、梳理秀发了,这时时令尚处在"七九、八九",其他的落叶乔木还在酣睡、春花尚在蓄势的当头,料峭春寒中柳一翩翩侧目,立即惊艳了整个世界。柳色迷蒙,如烟含翠,自成风景,在早春的荒凉中不是繁花胜似繁花。加之咏柳、折柳的风习,自古以来,观柳就是一时之盛事,可谓极尽风流。夏柳是普通的,像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教师由台前走到台后,由主角变成配角,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弱化,相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个舞台上不仅是演员更是导演。教师这个导演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戏呢?现在就结合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感受。一、寻切入点感知柳一篇课文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或"线",则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将会变得非常清晰而有序,整节课的课堂效率一定会非常有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以"趣"引路,以"情"导航,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快乐学习英语,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以"趣"引路,让课堂充满趣味,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呢?对此,笔者具体分述如下。一、趣味引入,积极参与古语云":万事贵乎始。"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抓住课前"几分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则会对后续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我们常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所写的一篇自传。于是爱屋及乌,对文中的五柳先生也就称赞交口,褒誉有加。教师则如流水线上的指导工,带领着一班学生不停地把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道德标签往五柳先生身上贴。课文学完,五柳先生已俨然成了一尊无血无肉呆滞死板的纸造神像。  相似文献   

11.
名师者,久负盛名之师也。然何以谓之"名"也?一曰立德,二曰修身,三曰治学。一、先谈立德举三例以佐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其一也;"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唐《孔颖达疏》)此其二也;"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此其三也。  相似文献   

12.
正"醉于其中,琐事里也可酿出趣味,痛苦中也可品到甘甜,那心中就自然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浪漫,或又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温润了。"唐代诗人极重色彩之渲染,借以承载喷发的情思和心声。杜甫诗云:"绿垂风折柳,红绽雨肥美。"又云:"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色彩起兴,动态承和,如画之泼墨与留白,植绿点红之耕耘,陡起引人眼亮神悦之境。唐代诗人对色彩运用出神入化,缘于人文之开放。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融合已空前,诗人多有七彩纷呈之情怀、放眼世界之物量。而这个时期,山  相似文献   

13.
《左传》既是中国较早的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复仇题材的故事是其内容之一,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不同的详略手法,使得故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结构类型:"仇详复略型"、"仇略复详型"以及"仇详复详型"三种结构类型。它们或胜在铺垫,或贵乎风格,或妙于圆融,不乏上乘之作。《左传》复仇故事的结构处理方式与其作为史书的性质、重有机整体的民族思维方式和含蓄、节制、中庸的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垂悬分词是指与该分词相关的名词没有出现在句中相应位置上的分词。其特点主要有"形无牵,意仍挂"和"语言演化‘待检品’"两种。根据语法化理论,本文认为垂悬分词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在从状语从句经分词作状语向边缘介词的演化过程中,垂悬分词正处于A,B共存雏形期,而还未能完全普及和虚化到可以接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非常美丽。一进校园的东大门,便看见一条宽阔的路。路的右边是一条葱郁的绿化带。绿化带里种着各种各样的树,其中就有很多馒头柳。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叫馒头柳?那是因为它的树冠又圆又大,像馒头一样。馒头柳的下面有几棵形状像蘑菇一样的垂榆树。  相似文献   

16.
<正>叶圣陶先生早在《自力二十二韵》一文中写到"……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这集中体现了叶老"教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达到最终不需要教"的教育主张。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质疑问难是"疑难自决"的开端,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  相似文献   

17.
以成语大词典中收录的含"柳"的成语为基础,分析了"柳"所包含的意象,"柳"在成语中的意象有:借指离别、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比喻春光明媚、暗指狎妓及妓院、比喻说话做事飘忽不定、表示人的心境凄凉等等,这些意象都是基于"柳"这一我国南北常见植物的形态及生长习性逐步演变而来的,并在现代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最甚。那么,古人为何折"柳"送别呢?首先,柳音——留。古人以"柳""留"谐音,表示主人的挽留之心。  相似文献   

19.
桃园杂记     
我的故乡在黄河与清河两流之间。县名齐东,济南府属。土质为白沙壤,宜五谷与棉及落花生等。无山,多树,凡道旁田畔间均广植榆柳。县西境方数十里一带,则盛产桃。间有杏,不过于桃树行里添插些隙空而已。世之人只知有"肥桃"而不知  相似文献   

20.
正在贵刊文[1]中,龚新平老师提到一个关于三角形垂心性质的"垂余弦"定理:在△ABC中,三条高AD、BE、CF交于点H,△ABC外接圆半径是R,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