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城外来查找"五七"干校档案资料。他递上名片。名片白底,蓝字,若干头衔: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会委员、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学院兼职教授。名片另一面: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李城外会长,“李城外”三个字是手书的。“五七”干校档案在文革档案之中。开始,大家有几...  相似文献   

2.
1969年9月,为了“备战”和“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人民文学出版社除了留下少数几个人搞“样板戏”之外,终止了业务,无论“革命群众”和“牛鬼蛇神”,也不管老弱病残,都被“全锅端”,下放到湖北成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去围湖造田.其时,冯雪峰已67岁了,他佝偻着腰,戴着“黑帮”的帽子,同大家一起走上了“五七”道路.  相似文献   

3.
李:屠岸先生,我在您新出版的《生正逢时——屠岸自述》一书中得知,您曾下放天津静海团泊洼“五七”干校。它也是文化部办的干校,不少人从成宁向阳湖“转学”到了这里,如张光年、郭小川等名家。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省档案馆举行档案资料捐赠仪式,接受曾任省社科院原纪检委书记、柳河"五七"干校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战凤翰同志捐赠档案资料,省档案局(馆)齐秀娟局(馆)长接受捐赠并在仪式上讲话,希望进一步做好档案征集工作,丰富馆藏。战凤翰同志1968年参与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黑龙江省革委会柳河"五七"干校的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丁先生,真是没想到,能在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与您同期度假。正好请你谈谈在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李:周老。我来自湖北省成宁市.我们那里的向阳湖是文化部的“五七”干校.也是您的连襟沈从文先生“文革”下放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李:范老,用您自己的话说,您成为“养老金领取者”已十多年了。我上门采访,是想了解您下放成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往事。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在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不禁要回想起27年前,即1971年,周总理创议召开的全国出版会议和他对出版工作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当时我刚从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调回北京,被派去参加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得以有幸三次聆听周总理的谈话。  相似文献   

9.
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十三连,是以人民出版社为单位而建制的一个连队.黑子是十三连的一条狗.但在我心目中,他(请注意,不是它!)从来就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当时十三连的全体成员,包括“五七”战士、“随军”家属和孩子,男女老少约近三百口,都会有此同感. 黑子是怎样到十三连来的?1969年10月,我们这支主要由“臭老九”组成的准军事化连队,刚从临时驻地咸宁高中到汀泗桥,在赤岗大队林场安营扎寨,借了两间瓦房——冬天从瓦缝中能飘进雪花,但不漏雨的房子——给炊事班,另外支了一个大帐篷,埋锅砌灶.  相似文献   

10.
黄伊编《周振甫文集》的时候,同我打过一次交道。周振甫先生是我们很尊敬、很熟悉的编辑家和作家,在“五七”干校时我们还一同放过牛。1996年,黄伊和一些老朋友商议,要帮周先生出文集。黄伊就忙开了,  相似文献   

11.
佟韦 《湖北档案》2016,(6):25-28
1969年9月,文化部大批同志浩浩荡荡来到闻名的“火炉城”——湖北咸宁,进入文化部“五七”干校,校址在向阳湖.我们文化部以政治部为主和临时编入的共七八十人,被编为四连,驻地为胡黄二姓最多的小村“胡黄张”.周巍峙、司徒慧敏、马彦祥、唐瑜四位同志是作为“中央专案组”审查对象编入的.周巍峙同志和我被分配同住一室.  相似文献   

12.
萧乾 《湖北档案》2016,(4):18-21
知识分子下基层体验生产劳动并和工农大众打成一片,原是大好事,也是人人都会拥护的事.可惜那时这种好事却并非出于自愿,不是硬往下赶,就是用形势来逼.1958年右派下去固然是惩罚,但毕竟还只限于不够驯服的一部分知识分子 1969年9月的“五七”干校,强制面就更广了,几乎是全体,而用意也更为深远:要一个不剩地把知识分子从上层建筑中赶出去,以确保那一帮人的江山永不变色.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的出版事业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许多出版机构被合并和撤销,编辑出版干部受到批判、迫害,大批人员下放“五七”干校,大批图书被作为“封、资、修”的毒草封存甚至销毁,出版数量锐减。“文革”开始的第一年,全国出版图书数量从1965年的20143种减少将近一半,1967年又猛降到2925种,1968年至1970年,每年出书均在三四千种左右。  相似文献   

14.
李:任老,我能有幸拜见您,应该说是一种“缘份”。1970年春,北京图书馆除部分留守人员外,大都下放到文化部成宁干校。前不久,我曾在电话里向您打听当年北图的“五七”战士有多少,代表人物有哪些。尽管您自己并未下放鄂南,而且对我素昧平生,但还是热心帮我打听到北图曾到过向阳湖的知名专家,如李长路、郑效洵、戚志芬、冀淑英……我已采访了著名善本专家冀先生等人,今天上门求教,一来表示谢意,二来聆听教导。  相似文献   

15.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7,(11):28-29
李:周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曾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过去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刚才,他又向您介绍了向阳湖的历史,有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我也自然想到您父亲——广大读者所景仰的老舍先生。他是“文革”之初中国作家舍身殉难的第一人,当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如果没投太平湖,后来也会下放到向阳湖吧?  相似文献   

16.
李:邓老.有幸在北戴河见到您.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邓:你们右宁研究“五七”干校.很有意义、它实际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一定特征的典型事件,特别是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阶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忆云梦泽     
1970年初,我终于到达梦想已久的古云梦泽边那个“五七”干校.这是当时北京文化艺术界人士“荟萃之所”,据说总数应达一万人,实到的已有五七千人.单说作家,我就见到过冯雪峰、沈从文、张天翼、谢冰心、臧克家、楼适夷、严文井、李季、郭小川、孟超、韦君宜、侯金镜、冯牧,以及张光年、李又然等等不下百人.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门的头头脑脑,大概都去了.我虽是从南京被揪回北京的,在经过三年多大轰大嗡、神魂不安的日子之后,能在农村享受恬静的田园生活,真是心向往之的了.更何况那些先头部队去视察过的人们回来说,那儿是如何山清水秀,又是鱼米之乡,怎能不动心?  相似文献   

18.
李:牛汉先生,您于1955年蒙受冤案,与绿原等"七月派"诗友一道被打成"胡风分子";文革中,又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下放到鄂南劳动改造.我想请您谈谈"五七"干校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这篇《小李庄情结》刊登在199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文学副刊上,是由该报副总编张虎生撰写的。作者对生活深刻的感受从而孕育出的对小李庄父老乡亲、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那发自内心的情感。 (一)、深入生活 感情真挚 本文作者在“文革”中下放到豫东的小李庄,在那里度过了3年多“五七”干校的生活。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生活环境,使他这位久居都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与小李庄质朴的乡亲们共同生活了3年多,并与他们结下了一段特殊的感情,以致在后来漫  相似文献   

20.
1968年,原北京市文联全体干部集中到北京马神庙行政干校大院里蹲“牛棚”。历史竟使三个与萧红关系密切的男人——端木蕻良、萧军和骆宾基蹲在了一个牛棚里。 三人同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左翼作家为主的“东北作家群”,也一向被视为这个群的主力。然而,无论是在与萧红结合之前还是之后,端木蕻良都与这个群格格不入。他的侄子曹革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老叔从来不承认自己属于这个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