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沈雁冰同志是我国文艺界的老前辈.早在“五四”时期,我还是青年学生,就耽读由他主编、经他大力革新了的《小说月报》以及他撰写的一系列评介西方先进文艺思潮和东北欧被压迫民族文学的文章,使我增长了许多文艺知识,开拓了文艺领域的视野,受益非浅.接着还读了他的一些有关古典文学的著作,诸如《楚辞》和《庄子》的注释等等,很佩服他对中外文学都有深厚的造诣.其中尤其喜爱他的《欧洲大战与文学》和《中国神话杂论》两书:  相似文献   

2.
《琵琶记》所塑造的赵五娘这一艺术典型,是中国戏曲人物画廊中最为生动鲜明,也是最为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悲剧形象之一.不少剧种曾对原作加以改编,有的则直接以"赵五娘"的剧名广泛演出于我国的城镇乡村.著名表演艺术家周信芳(1895-1975)就有《赵五娘》的剧目,曾名噪于京剧舞台.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1901-1972)曾为赵五娘的悲剧性格所深深倾倒,他说:"《琵琶记》赵五娘剪发、描容、  相似文献   

3.
<正> 肖洛霍夫是著名的苏联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在世界各国拥有大量的读者,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他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很多评论家,把他列入经典作家之列;也有极少数人把他贬得一无是处。在他创作的初期,当他受到攻击时,斯大林曾为他辩护;在旧中国,鲁迅曾热情向中国人民介绍他的作品;在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之流曾直接点名攻  相似文献   

4.
王愿坚同志是广大青少年熟悉和喜爱的我国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从一九五四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党费》起,先后写出《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三人行》、《亲人》、《普通劳动者》等一系列作品。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又发表了《路标》、《足迹》和《标准》等。这些作  相似文献   

5.
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欧洲处于黑暗时代,几乎没有什么数学和数学家可言.直到菲波那契诞生,欧洲数学才出现了希望之光.菲波那契(1170?——1250?),出生在意大利的商业中心比萨城.其父莱昂纳多·邦那乔在此经商,以后又担任海关管理人员.所以菲波那契又被人们称为“比萨的莱昂纳多”.他从年轻时起,就常随父亲到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各地活动,以后又单独到埃及、希腊和叙利亚等地旅行,接触到阿拉伯和东方数学文化,学到了经过阿拉伯人改造过的印度数码及其计算方法.1202年,他从东方游历回来不久,发表了著名的《算法之书》(以前曾被误译成《算盘书》.该书封面上即印有九个印度—阿拉伯数码,并说:加上阿拉伯人称作“零”的符号0,就能写出任何数.以后他又著《实用几何》(1220年)、《象限仪书》(1225年)等数学书.他的这些数学著作,成为以后200年中欧洲人学习数学的主要教材,使得印度—阿拉伯的数码及其算法,推广到整个欧洲,逐渐改变了欧洲数学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林清玄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旗山,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电影技术组。他从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就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著作。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相继出版。最有成效的是他从197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如《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在一年中重印超过了20次。林清玄的作品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所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从1979年起他曾连续多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7.
<正>二十世纪使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是辜鸿铭(1857-1928),他曾将《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并用英文写了一本《中国人的精神》,于1915年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例如托尔斯泰就曾和他讨论如何抵制现代物质文明的问题。英国作家毛姆曾对他进行采访,说他是"声高望重"的哲学家。印度诗人泰戈  相似文献   

8.
“出淤泥而不染”的成语,出自周惇颐的《爱莲说》.周颐惇,北宋学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生于宋天禧(真宗朝)元年(公元1017年),死于宋熙宁(神宗朝)六年(公元1073年).曾知南康军,因为在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建造了一所住屋,拿他营道故居的濂溪作为这所住屋的名字,于是后人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的学说对于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相似文献   

9.
《课外阅读》2009,(22):60-60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183;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  相似文献   

10.
茅盾先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在评论界历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者自己对《创造》却很喜爱,曾多次提及,不但强调了这篇小说在他创作思想转变中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与其他评论家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茅盾短篇小说集·序》中写道:“《创造》是继《幻灭》《动摇》《追求》以后我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在题材和风格上既和《幻灭》等不同,也和我以后所写的短篇小说不同.至于思想上,已经不象《幻灭》等三篇那样消沉悲观了.”“有些评论家认为《虹》表现了我的思想从消沉悲观转到积极乐观.我自己却认为《创造》才是我在写了《幻火》等三篇以后第一次思想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贺敬之同志是从延安走向新中国的剧作家和诗人。由于歌尉《白毛女》的突出成就,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剧作家而闻名全国的。建国以后,他曾把解放前的诗歌整理出版过四本诗集:《并没有冬天》、《笑》、《朝阳花开》、《乡村的  相似文献   

12.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毕生致力于小说创作,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小说家.《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曾使作者荣获1952年度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性格”.20年代作品中的那些孤独、迷惘的主人公,到3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坚强不屈的“硬汉”,而《老人与海》则把硬汉精神升华到寓言的高度,其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向来脍炙人口,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对我国卷帙浩繁的古代优秀文化典籍,广为涉猎,有着很高的造诣,并以此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诗经》是他最早攻读,也是他喜爱的典籍之一.毛泽东同志刚满8岁,就开始读《诗经》,并能熟读成诵(高菊村  相似文献   

15.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佣人叫到跟前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后,在乡土文学作家中负有盛名的王鲁彦,是为鲁迅所称道的作家,也是鲁迅的高足。他曾和鲁迅有过亲密的交往,在创作上也深受鲁迅的影响,被当时的批评家称为“鲁迅派”的作家之一。王鲁彦(1901—1944),又名鲁彦,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他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雀鼠集》、《河边》、《伤兵旅馆》,中篇《乡下》和长篇《愤怒的乡村》,此外尚有散文集《旅人的心》和《驴子和骡子》,以及翻译作品等。鲁彦与鲁迅交往颇多,早在“五四”以后,即一九二○年,鲁彦从上海来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时,就十分敬仰鲁迅。鲁彦原先在上海三菱洋行当学徒,他听说北京有一个半工半读的勤工俭学的组织,于是便偷偷地逃往北京。在这个团体里,他一边在北京大学门口摆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1902年出生在湘西的凤凰县,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独具个性、声名卓著的京派作家。他早期出版的作品有:《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神巫之爱》等作品集;三十年代以后作品有: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等。沈从文一直是我非常尊敬和喜爱的作家之一,细读他创作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曹禺是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 ,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 ,做出过卓越贡献。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1 0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耳闻目睹了旧家庭的种种罪恶 ,使他从小就对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厌恶和反感。他自幼就喜爱文学、戏剧。后来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读书时 ,他系统地研读了中外戏剧大师的作品 ,同时也养成了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人物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1 933年在大学毕业前夕写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从此便正式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 ,写下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优秀剧作。《雷雨》是曹禺构思 5年之久的精心之作最初…  相似文献   

19.
还在中学时期,我就曾读到过王一桃和犁青等人合著的《赤道线上的歌唱》。以后,又陆续读到过不少他写的文艺评论。前两次到香港,我均曾托人打听王先生的地址,可由于来去匆匆,未能如愿。这次到广东中山市出席第五届台港暨海外华文  相似文献   

20.
<正>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它一经问世,便立即使曾名声大噪又沉寂多年的作者厄内斯特·海明威再次被世人刮目相看,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作品,就连一向对海明威持有成见的、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也不得不盛赞《老人与海》是“最精彩的作品”,并说:“赞美上帝,但愿创造、爱、怜悯海明威和我的那种力量——不论那是什么——约束住海明威,别让他再改动这篇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海明威相继获得了1953年的普立彻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而重振了他在文坛上的声威.《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一部风靡全世界,使读者争相传阅,使研究者兴味盎然的杰作,就在于它在叙述有关老渔民桑提亚哥极为简单而又寓意深长的故事,塑造这个时乖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