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作品《失落的山村》围绕"失落"现象构建的基本意象由人与祖先、人与土地、人与家园以及人与精神世界的分离构成,而此种建立在发展代价上的"分离"又直接关涉到乡民的生存权利、文化空间和生活处境。记录了留守山村的侯军礼和最早出去打工的刘国平的生活状态。仅靠片花,《失落的山村》就入选了"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理由是:该片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民族精神,以"变迁"为核心,记录了原生态农村人的四季生活,围绕"失落"的现象,表现当下农民的生存方式和命运变化,展示了独具晋北地方韵味的农村文化和即将消失的传统农耕文化,呈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土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世有公论,中国文化的最大的特征是诗性。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学精神》,2006年海南出版社《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之一)。王改正在《诗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吗?》(《疑义与析》第58页)中认为:"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  相似文献   

3.
《诗经》在日本流传,产生了大量研究著述,《诗经》和这些著述一起,给学者精神层面以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可以把它们用"诗经现象"这个词来概括,其内涵涉及到文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4.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来,《谜语大会》三月走红,《成语大会》五月绽放美丽,《诗词大会》更是集文化、智慧于一体,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更是涤荡学生心灵的精神补品。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坚守精神文化生活这块净土,坚守着自己的美好梦想,坚守着人类文化的传统。"大会"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对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正所谓屏幕清流。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止步于文化综艺节目,在诗词、谜语、成语等  相似文献   

6.
翻阅中国古典戏曲名篇《牡丹亭》《西厢记》《荆钗记》,翻阅《赵氏孤儿》《琵琶记》《窦娥冤》等,我们不难发现"才子佳人""大团圆"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从文化的角度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客观地认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才子佳人""大团圆"形式。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技术和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没有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与机制的纯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哈尼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就是与其特殊的民族迁徙史、"父子连名"的血亲机制、"师徒连名"的文化传承机制、"地名连名"的民族区域结合机制相联系的。从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结构上看,它是通过原生的"血亲力量集团"、"宗教文化贵族集团"和封建化时代的"村社议事会"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及其机制实现的。充分认识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存续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完农活,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捧上一本爱读的书,头顶是蓝天,脚下是绿苗,是很多人的梦想……耕读文化是一种以半耕半读、耕读结合为主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专利"。《围炉夜话》中说"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农忙时耕田种地,获取生活资料;农闲时浏览书籍,获取精神养料。或许,只有在"耕读社会"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传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德道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旷世经典,是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源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极其珍贵的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德道经》的精神能量,有利于学生纯真朴实的上德品质心性的培养和智慧头脑的形成,诵读和领悟《德道经》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学经典的诵读多是以"朗读"和"念诵"为主,教  相似文献   

11.
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从称谓词的社会文化内涵入手,择取传统女性称谓中客观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以伦理为主、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系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之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是一场复杂社会思潮革命及社会政治运动,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次重要变革。美国文化学家、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怀特在文化层的基础上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本文即从文化学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并系统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文化必然性及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的言说中心是"人",也即"仁",是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相生相映的"我",却不是单纯的现代中国"五四"启蒙主义语境中的"个人",也不是局促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尺幅之内的渺小和面目不清的名流士子,而是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中,创生了具有生态整体主义意味的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维度;在他者即是自身,自身亦是他者的不隔和具有生态整体主义的现代性思想整和中扬弃了中国深厚的人文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人文精神,由日常性的生活形式本身发掘出"根"的生态意象,肯定了重新植根所包蕴的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左翼社会思潮,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绿色运动,是一种以建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社会需要为目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该理论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亍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美国消费社会初期的男性消费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现代消费社会在美国逐步兴起与发展。消费成为美国生活方式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相信消费是一种女性化行为。而忽略了男性作为消费者的角色。但高涨的消费浪潮将美国男性卷入了不同层次的消费活动中。男性开始成为美国现代消费社会的一部分。随着20世纪的推进,男性消费群体的兴起逐渐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从绿色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左翼势力。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公正和生态和谐的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理论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五四散文主要由社会派散文与人生派散文两大系列构成。社会派散文关注的是社会性存在,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其主旨主要在于进行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这一类散文以杂感(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互动,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雷霖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74-76
主要以鲁迅的立人说为背景,在以往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在当时特殊的文化空间,《彷徨》中知识分子在中外文化对撞中的内在精神危机及其形成根源,以及这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并以此探讨鲁迅五四启蒙主义的悲剧体验和它对作者甚至对重新认识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